昆仑大模型,无疑是当下能源行业最火的大模型。
从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到装备制造,应用场景赋能油气全产业链,3000亿语言大模型参数、100个应用场景、500TB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中国石油近日发布的昆仑大模型,多项关键突破创业内之最,是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标志着公司数智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构新型工业化的底层逻辑。人们在惊叹它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当能源转型和AI浪潮袭来,传统重资产、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油气行业会变成什么样?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化工企业之一,中国石油是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数智化发展并领跑油气行业的?
锚定数智化战略高地
“努力当好能源化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排头兵'”
中小站场无人值守、生产异常联动告警、油气生产数据一体化全采集,全区域生产动态、人员、设备、物资“看得见、呼得通、调得动”……
这是如今塔里木油田的日常生产场景。
2021年7月,塔里木油田联手昆仑数智启动数智化转型试点建设工作,基于首创二三维一体的可视化集成技术,集成油田前、中、后三端25个生产相关系统,全业务链生产运行大集成的智能生产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场站现场和采油气管理区、油田同步感知,大大提升了各级生产辅助决策和应急处置效率。
“塔里木油田数智化转型是一次整体转型,而不是一个点、一条线、某一领域的转型。”从总规划实施到见证试点建成,全程参与塔里木油田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昆仑数智新疆大区副总经理朱耀军深有体会。
数智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高效推进数智化创新与应用,有效支持了“数智塔里木”的蝶变。目前,中石油智能油气田的应用场景已覆盖50万口井、4万座场站,全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20%。
这只是中国石油数智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炼化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流程连续性强、装置关联度高、数据流转关系纷繁复杂等特点,普遍面临数据“孤岛”问题。
如何让企业在四通八达的数据高速路上跑出“加速度”。昆仑数智项目团队运用工业互联网、云原生、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攻克一批数据治理与数据应用中的关键难题,形成系列行业首创技术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基于一系列数智化应用,广东石化成为中国石油炼化企业首个云原生智能工厂,运营成本降低15%,万元产值能耗降低9%,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核心战略的选择,往往决定一家企业最终的发展和成长。
自“十五”以来,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分散向集中、从集中向集成的跨越,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公司锚定数智化战略高地,开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数智赋能新阶段,组建昆仑数智公司、数智研究院等专业部门。2025年中国石油明确将“数智石油”列为公司第五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以昆仑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AI”“AI+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规模化应用生态。
“中国石油必须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转型所急,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围绕能源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积极探索大模型建设与应用的有效路径,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努力当好能源化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掷地有声。
创新驱动赋能新质生产力
“工业软件的技术突破,将能源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研究是油气勘探的“眼睛”和“大脑”,是寻找油气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发现了全球95%以上的油气田。地震处理解释软件是决定勘探精度的关键,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源勘探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拥有国产大型处理解释软件系统是几代物探人的梦想。自上世纪70年代起,老一辈物探人基于150百万次、银河亿次等国产计算机,持续开展物探软件自主研发,但成熟度、易用性一直存在较大差距。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利用动态仿真算法看见、理解、分析地下流体流动情况,反映生产过程,是认识油气藏、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技术手段。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油气藏类型,低品位油气藏占比高,开发方式极其复杂。
中国石油自2011年起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历经十余年研发和创新,形成了油气藏数值模拟十大关键技术,打造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龚仁彬做了一个展示,枣园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的代表,整体分为6个小断块。从电子屏清楚看到,油藏从开始打井到逐步加密调整、井网逐步完善共计40余年的历程,目前油藏已进入高含水率和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高效开发的难度逐步加大。同时,通过软件可以看清油藏模型,据此精准指导下一步新井的井位部署,包括在什么地方打井、打多少井等;软件还可以通过预测剩余油气深入挖掘方案的生产指标,为油气藏的生产优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与解决方案。
目前,该软件已在国内百余个油气区块以及阿联酋、乍得、伊拉克等十余个国家规模应用,支撑常规油气藏和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及CCUS等生产实践,是我国油气稳定供应基本盘保障的重要利器。
“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是中国石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我国是低品位油气藏占比较大的国家,正是这些工业软件的技术突破,让我们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龚仁彬说
就这样,中国石油通过布局实施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举措,着力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运营中的痛点,不断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焕新升级
“通过智能化,洗掉石油工人身上的油、抹去脚下的泥”
走进昆仑数智北京油气物联网实验室,电子屏幕上千里之外油田重点油井的运行状态、设计情况、实钻情况、数据连接情况以及一些报警情况一目了然。
这是中国石油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EISC系统工程对技术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对重点井作业情况进行监控,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智能生产运行、作业监控、远程技术支持与实时优化、应急指挥和协同决策等业务转型场景。
钻井和完井工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逐渐向非常规、低渗透、深层、深水等复杂油气领域发展,钻完井工程在效率、风险和成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高效开发的难度急剧增加。
以前,钻井工人需要手脚并用操作设备,每天要面对“脏、累、苦、险”的工作环境,一天下来便是一身油、两脚泥。
如今,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化,在钻完井过程中,综合分析钻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把专业的知识、专家的知识、人工智能的知识汇总后按指令发给司钻,提示和指导司钻科学操作,司钻只需要点击面前的屏幕即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钻井过程实现了从监控、识别、分析、决策到执行的全链条智能化作业。
数智化还体现在对安全的防控。“目前我们研发的事故复杂智能报警模块,有效报警率超过80%,误报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过去没有这套系统时,传统模式1个人只能监控5口井左右,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专家经验去盯井,系统可以同时监控很多井,发现异常及时提醒监控人员和专家去处理,提高监控效率6倍左右。同时EISC还提供技术支持、远程应急指挥和钻井作业实时优化服务。”昆仑数智业务咨询顾问王浩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智能化平台,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洗掉石油工人的一身油、抹去脚下的泥,让他们真正成为能源行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王浩兴奋地说。
轰轰烈烈的AI浪潮背后的逻辑是,让油气行业因科技创新带来的改变。中国石油已从单一业务环节、单项技术应用的点上实践,向重点产业链条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场景扩展,取得AI大模型、工业软件自主化、数字化平台等核心成果,形成“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智慧销售”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模板。
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石油的数智化发展在引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重塑了行业。“AI+能源”未来究竟会怎样?现在可能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国石油为首的中国能源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和思路。(记者 吴莉 杨沐岩)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