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指标探底回升 营收环比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07





  2023年三季度,在油价上行、汇率影响、期现联动、小幅补库以及“金九银十”预期等因素影响下,化工产品市场有所修复。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叠加成本端煤价下降,煤化工上市企业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4.7%,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133.9%,毛利率环比增长4个百分点。从2023年市场走势看,受产品端和原料端双向挤压影响,年内煤化工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减弱。


  上游资源加持 煤化联动稳定


  在目前涉足煤化工生产的50多家上市企业中,拥有煤炭资源、实现煤化联动的有10多家企业。2023年年初煤炭价格较高,这些企业优势明显,但随着二季度之后煤炭价格逐步回落,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有所缩窄。


  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兖矿能源)是拥有煤炭资源、实现煤化联动的代表性企业,其前身是兖州煤业,是以煤炭生产经营为基础、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一体化的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其位于山东、陕西、新疆等地的多个煤化工企业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兖矿能源拥有煤气化、煤液化等多条完整煤化工产业链,各类化工品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品占比超过70%。


  2023年前三季度,兖矿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350.4亿元,同比下降20.15%;归母净利润155.3 亿元,同比下降46.8%,主要是煤炭价格回落所致。在其煤化工业务中,2023年前三季度煤化工产品产量649.5万吨,同比增长14%;销量589.5万吨,同比增长10.5%。虽然产销提升,但煤化工产品平均价格同比下降9.1%、单位成本同比下降8.5%,致使盈利空间缩窄,其毛利同比下降11.6%。


  从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看,兖矿能源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3.4亿元,环比增加0.9%,同比减少28.0%;归母净利润45.2亿元,环比减少0.9%,同比减少52.4%,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保持相对稳定。


  油煤价差扩大 衍生产业受益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丰能源)位于全国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之一的宁东基地,毗邻优质、低价的煤炭资源产地,区位优势明显。该公司目前已具备每年权益约916万吨煤炭、590万吨甲醇、120万吨聚烯烃产能的煤炭-甲醇-聚烯烃全产业链,同时将副产碳四、碳五等产品进一步加工为精细化工产品,煤化工产业链条高度一体化。加上公司的高效管理,公司因此具备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产品毛利率近年均领先行业,煤制烯烃项目整体盈利水平居业内首位。


  宝丰能源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4.01亿元,同比下降5.05%;实现归母净利38.91亿元,同比下降27.58%。但其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企稳回升,单季实现营业收入73.1亿元,环比增长3.1%;归母净利润16.3亿元,环比增长20.3%。


  行业机构研报分析,宝丰能源2023年三季度的业绩主要来自油煤价差扩大叠加三期产能投放,促成量价齐升。原油价格走强、煤价趋弱,对煤化工景气度支撑作用明显。特别是对于烯烃产品而言,价格端目前已趋向于原油成本定价,而成本端煤炭则是大头。在油强煤弱的背景下,宝丰能源烯烃业务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其聚乙烯、聚丙烯在2023年三季度销售价平均环比提升150元/吨左右。与此同时,该公司采购价则出现不同程度环比下降,平均幅度约10%。此外,该公司纯苯、甲基叔丁基醚、改质沥青价格走势也与原油高度相关,并在2023年三季度明显上行,同样贡献了较为可观的利润增量。


  多元协同联产 实现成本制胜


  与上述两企业相比,位于山东的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煤炭资源优势,但该公司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2023年前三季度,华鲁恒升实现营业收入193.46亿元,同比下降15.92%;实现归母净利润29.27亿元,同比下降47.11%。从其2023年第三季度指标看,当季实现营业收入69.87亿元,同比增长7.91%,环比增长10.81%;实现归母净利润12.18亿元,同比增长18.84%,环比增长31.22%,保持了稳中向好势头。其当季毛利率24.33%,同比增加1.04个百分点,环比增加2.82个百分点;净利率17.42%,同比增加1.60个百分点,环比增加2.7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近两年化工产品价格几近腰斩,多数企业业绩大幅回落甚至亏损,要保持17%以上的净利率实属不易。


  华鲁恒升表示,2022年以来公司陆续投产的尼龙6、碳酸酯、二元酸装置和技改增产的己内酰胺、异辛醇等产品,推动总销量增长9%。另外通过降本增效、强化重点费用管控等苦练内功举措,化解了部分减利因素。该公司“一体多线”的协同联产体系,实现了园区、系统、装置、产品之间的密切协同、联产高效。(作者:刘海军 )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