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原料价格塌陷或带动钢价下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19





  2024年初螺纹钢期货价格有所回落,截至2月5日收盘,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2305价格从4002元/吨下跌至3833元/吨,跌幅为4.2%。展望未来的行情,伴随着钢厂补库接近尾声,近期原料价格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而下游需求分化,钢材供需有转暖的迹象。


  2023年是钢材产能置换落地的大年,原料供给量亦有所增加,但由于2022年原料缺口较大,2023年供给虽然增加但原料的缺口仍在。进入2024年,钢厂充分补库,原料库存重新回升。春节后原料价格有塌陷可能,可能带动钢材价格回落。


  原料价格塌陷或导致春节后钢价走低


  从原料和钢材供需情况来看。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906.00万吨,同比增长6.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生产铁矿石原矿99055.54万吨,同比增长7.1%;全国焦炭产量为49260万吨,同比增长3.6%;粗钢产量为101908万吨,同比持平;生铁产量为87101万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为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


  从原料来看,铁矿石、焦炭供给增长,但生铁、粗钢产量基本持平。但原料库存同比出现下降,截至2024年2月2日,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铁矿石港口库存为12946万吨,同比下降965万吨。2023年底焦煤库存亦同比下降。原料在2023年呈现供需双增、库存减少的格局,使得原料总体供应偏紧。


  2024年初钢厂补充原料库存,厂内库存环比、同比均回升。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截至2月2日,钢厂焦炭库存为689万吨,同比增长7.4%;焦煤库存为891万吨,同比增长5.6%;进口矿库存为10824万吨,同比增长17.4%。2024年春节补库时间稍晚,且补库周期长于2023年,原料总库存同比回升,预示原料供应最紧张的时刻过去,钢厂补库刚需基本完成,原料支撑作用在春节后有所减弱。笔者认为,原料价格塌陷可能会导致2024年春节后钢价走低。


  钢材需求面有所分化


  钢材的供需情况有所分化,螺纹钢供需双减,但其他品种钢材供需双增,房地产行业拖累钢材价格,但其余需求有所转暖,钢材供需尚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我国钢筋产量为1764.4万吨,同比下降7.2%;中厚宽钢带产量为1561.8万吨,同比下降0.4%。2023年,我国钢筋累计产量为22638.1万吨,同比下降2.1%;中厚宽钢带累计产量为20497.3万吨,同比增长11.5%。


  全国粗钢产量与上年持平,螺纹钢产量下降,其他钢种产量回升,原因在于需求面的分化。2023年房地产行业下行继续拉低粗钢消费量,但汽车、新能源、机械、家电、造船等行业用钢复苏,出口增加,导致粗钢需求出现明显的分化。


  房地产用钢需求下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为8383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5898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房屋新开工面积为953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692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房屋竣工面积为998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


  其他方面用钢需求有所回升。据工信部介绍,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全年产量、销量分别为3016.1万辆、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12%,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空调累计产量为24487万台,同比增长13.5%;全国彩电累计产量为19339.6万台,同比下降1.3%;全国冰箱累计产量为9632.3万台,同比增长14.5%;全国洗衣机累计产量为10458.3万台,同比增长19.3%。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由此可见,钢材总体供需情况比预估的稍好,房地产市场虽然下行,但是总用钢需求出现增长。


  钢材库存大幅下降。据统计,截至2月2日,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144万吨,同比下降30.7%;钢企库存量为516万吨,同比下降31.6%。其中,螺纹钢社会库存量为578万吨,同比下降34.7%;螺纹钢钢企库存量为197万吨,同比下降38.2%。由此可见,建筑钢材产量、需求、库存均下降,钢材产量持平、需求增加、库存下降。


  2024年初,钢材生产延续低利润格局,电炉、高炉利润均不佳。但伴随着原料补库完成,钢材库存同比下降,原料供应转为宽松,钢材供需转暖,春节后钢材利润或得到一定修复。但钢材供给面没有瓶颈,原料供应转为宽松之后或造成原料价格塌陷,带动钢价走低。(李文婧)


  转自:国钢铁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