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年货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4





  消费“上新” 年味“翻新”


  年货消费从“囤量”到“求质”、从商品到服务、从消费到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年货消费的主力军


  今年年货有什么新花样?临近春节,这届年轻人正在“整活”。在2024年货节购物大潮中,“95后”已经开始成为年货消费主力军。他们在追求年货新潮流的同时,更为注重商品质量、个性表达。新需求带动了新消费,特色年货正成为新一代群体的“宠儿”。


  新潮年货购销两旺


  连日来,记者走访山姆、麦德龙、卜蜂莲花等多家超市,进店就能感受到红红火火的年味,大红灯笼、喜庆春联、红包等春节用品都被集中陈列在年味专区。除了这些春节必备品,在过年这件大事上,长沙年轻人喜欢买些啥?热闹的年货市场还有哪些“新年味”?


  牛肉、羊肉、鱼、虾等或许是老一辈眼中年夜饭的“硬菜”,但是“95后”眼中却不止于此。在山姆会员商店内,1996年出生的胡宁浩打算购买生鲜帝王蟹。一只帝王蟹售价接近千元,他没有犹豫。“年夜饭嘛!安排上帝王蟹、澳洲龙虾、和牛这些食材才更精致、更有品质,平时舍不得吃,趁着过年就要尝尝鲜。”记者注意到,近期挑选精致“硬菜”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诸如波士顿龙虾、海参等品类正在美团等电商平台上持续占据“高位”。


  年轻人的购物车里还有新奇个性的潮趣零食大礼包。如山姆会员店推出的长得像一颗栗子的超大松塔坚果礼盒、两斤装的爆米花、能当儿童身高标尺的软糖礼盒等商品也颇受青睐。在新一代的年货字典里,他们一方面考虑年货的仪式感,另一方面还会注重趣味性、互动性。


  走进麦德龙长沙岳麓店,不少年轻人正在店里选购主打健康的干货礼盒。在年货礼盒的采购上,他们趋向于品质和健康。正在选购礼盒的何沐玲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刚结婚不到半年,今年算是第一次“当家做主”,看上好几款礼盒适合走亲戚。“礼盒里有虫草花、鹿茸菇、杏鲍菇等多种干货,吃起来挺健康的,储存时间也长。”她表示,送“健康”给亲戚和长辈们肯定不会出错。


  预制菜更有性价比


  “95后”购买年货的特点还有省事。红烧狮子头、佛跳墙、花胶鸡等一些烹饪过程繁琐的菜品,如今也都有了预制菜售卖。于是,加热一下就能吃的预制菜成为年轻一代家庭年夜饭的“门面担当”,不用整天忙活,半个小时就能整出一桌“硬菜”。


  “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三十从早到晚都在准备年夜饭,实在是太累了,现在我们年轻人掌勺年夜饭可不会那么复杂。”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徐炯表示,自己在车企工作,年底正是提车高峰期,每天都很忙,也没时间研究厨艺。“像鲍鱼、花胶鸡这种功夫菜,如果自己做,需要买很多食材,经历好几道工序,就算做了也容易‘翻车’,预制菜帮我省去了很多麻烦。”


  “预制菜给年轻一代提供了美味年夜饭的保障。”岳麓山姆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佛跳墙和花胶鸡等预制年菜近期热卖,多半消费者都是年轻人。“去饭店点这些菜,品质好的一人份就一百多块钱,这个佛跳墙是6~8人份,200多块钱,价格也划算。”


  如何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也是众多年轻人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很多年轻消费者在年货选择上更偏爱能控制能量摄入的产品。徐炯向记者举例,比如买饮品时他们会选购无糖的,饼干类选择减糖配方的。在卜蜂莲花超市的货架上,有心的商家也做出了调整。如将小规格包装的碳酸饮料、标注无糖、0卡糖的饮品,都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年货也可是“快乐体验”


  年货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过去,人们买年货主要聚焦在食品、服饰、酒类等传统快销商品上,而“95后”的年货清单里则多了手表、健身器材、相机、旅游等精品商品和服务类商品。


  “年货这个概念我觉得或许不一定全是吃吃喝喝,也可以是购买一次‘快乐的体验’。”张晨曦已经工作三年了,一直没有时间出去玩,这次年货采买大权到他手里后,决定春节假期带父母去旅游。“这段时间哈尔滨这么火,就去那玩玩吧,和家人来一次快乐的旅行就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微单相机、乐器、户外运动装备也成为今年消费者的春节“新三样”。专注售卖潮品的得物App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得物App上吉他的销量同比增长近2倍,微单相机同比增长了5倍多,羽毛球、登山鞋等运动装备也有数倍甚至10倍增长。


  “新年准备带家人去拍全家福,记录团圆的幸福!”市民小浩告诉记者,他心仪的年货是一台新相机,除了用来拍照记录,还会制作一个新春Vlog,记录一家人对新一年的憧憬。


  从老一辈办年货大包小包挤爆菜市场,到如今“95后”成为年货采买主力军……年货消费从“囤量”到“求质”、从商品到服务、从消费到体验,消费升级似乎正在年节前集中展现。而随着新一代年轻人逐步解锁打年货的新风尚,新消费时代下的春节新面貌也正欣欣向荣。(记者 刘攀


  转自:长沙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