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设立文化司 文化央企整合信号明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朱晨辉    时间:2016-12-08





  文化产业最近获得了财政部的垂青。《中国企业报》记者日前在财政部官网看到,其首页左侧的“司局频道”中的司局名称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新出现了“文化司”字样,而原来的“教科文司”变成了“科教司”。


  将更好地服务 中央文化企业


  作为国务院的重要部门,财政部的职能可谓举足轻重,政府的一切立项和开销几乎都要盯着这个钱袋子。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成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实践、新情况,原有的归教科文司管辖的文化这块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管理需要,适时调整相关部门职能、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就成为了新时期的新课题。从财政投入上加大对文化的重视也是顺势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变动将原来财政部教科文司的“文化处”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职能进行合并,形成“大文化司”,主要职能是研究提出支持文化改革与发展相关财政政策;承担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部门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工作,拟订相关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负责旅游发展基金预算管理;承担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资产、财务、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等工作;承担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记者发现,财政部新成立的文化司规模不小,共设置了五个处:综合处、文化资产处、文化一处、文化二处、文化三处。财政部专门设立文化司的举措是将文化行政、产业、事业纳入一体,统一管理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工作。有利于深入研究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更科学、更精准,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调动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践行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


  将缓解文化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国家能补贴得越多越好;对于主管部门来说,花出去的钱要确实是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上。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财政资金“由补变投”批示精神,今年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作出重大调整,加快由无偿向有偿、由直接分配向间接分配转变,让资金配置的目标尽量接近市场化。也就是说,立足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财政参股基金出资模式,适当扩大参股基金范围,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机衔接。为此今年已经安排了10亿元参股全国14只优秀文化产业基金,直接撬动其他各类资本120亿元,发挥了财政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还聚焦了“双创”融资难题,首次探索开展债权投资扶持计划,形成财政出资引导、文投集团配套跟进的全新投入机制。依托北京文投、陕西文投两家全国领先的省级文投集团,中央财政出资5.6亿元、带动配套46.8亿元,推进完善融资租赁、无形资产质押等创新型业务,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为破解长期困扰文化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是11.53亿元,用于54户中央文化企业联合重组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有三:一个是打破部门区域限制,推动中央文化企业联合重组,合并组建新的中央文化企业或集团公司,作为兼并主体通过购买、直接入股等方式取得其他文化企业所有权或控股权,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还一个是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艺演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等方面共享融通,进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再一个是引导中央文化企业“走出去”,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文化企业,参与联合经营,建设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本报记者朱晨辉)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