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挖掘本土资源 取材当地文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5-15





挖掘本土资源 取材当地文化

县域文旅:因“地”制宜


  在小镇花海漫游,在山间学习采茶,在古村落体验非遗……近年来,“奔县游”成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心头好”。据《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旅游百强县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较上年增长均超三成;旅游总收入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平均为68.4%,较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


  “奔县游”的火热,让不少曾经不为大众熟知的地名走入游客视野,有的县域通过持续创新仍在吸引游客反复“打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旅游百强县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实现双增长,较上年增长均超三成;旅游总收入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平均为68.4%,较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旅游资源品质持续提升,“国字号”资源数量稳步增长;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通达条件全面提升,中高端酒店持续加码下沉县域市场;生态环境优势继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


  在“旅游+”模式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在“旅游+文化”模式下,各地通过活态化展示非遗古法手作、体验化传承农耕文化等方式,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已产生了许多优秀案例。例如,湖南雨花非遗馆聚集了359个非遗项目,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的文化空间,满足市民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需求。


  “旅游+农业”模式通过将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农耕体验。“五一”假期,泰山区休闲农业热度飙升,成为旅游目的地热门之选。泰山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将闲置宅院改造成民俗体验工坊,形成“一户一品”的特色业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5月1日当天,泰山区游客接待量高达2.5万人次,其中核心村王林坡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


  “旅游+体育”模式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河北秦皇岛首钢赛车谷打造“首钢赛车谷公园”,融合体育元素和文旅特色,推出汽车模型展览、公园露营、汽车文化研学等新产品新业态。而海南万宁凭借其优美的海岸线,发展冲浪、潜水、摩托艇等运动项目,擦亮“活力海岸”名片,实现“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


  在“旅游+”模式的推动下,县域旅游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县域旅游有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