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民大街:以史为鉴启新程 老街活化筑课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16





  近日,吉林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历经保护提升工程后开街。项目不仅通过景观绿化升级、特色商业引入激发街区活力,还拆除院落围墙,让更多人走进历史建筑参观展览,让历史建筑不再遥不可及,成为市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砥砺奋进精神的鲜活课堂。


  清晨,改造一新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前早已排起长队,手持相机的游客、带着孩子的家长、结伴而来的老街坊络绎不绝。这座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而成的文化地标,历经4个月精心修缮焕发出独特光彩:重檐四角的攒尖屋顶舒展大气,对称分布的翼楼稳重端庄,绿色琉璃瓦在晨光下熠熠生辉……黄砖绿瓦的仿古造型与周边历史建筑群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动画面。


  步入博物馆一楼的"丰碑大厅",五层楼高的空间里,长春解放纪念碑模型静静矗立,大屏幕上交替播放着城市旧影与现代新貌。市民周先生在此驻足良久,认真阅读着碑前的文字介绍:"这些为解放长春献身的英烈,为建设城市奋斗的先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种铭记不是停留在缅怀,更要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动力。"馆内还陈设了抗联英烈名单,以沉浸式场景带领观众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街区"主入口"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以"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为主线构建起独特的叙事体系。五大基础展览各有侧重:《新民更新》追踪街区百年变迁,《长春故事》梳理城市发展脉络,《长春时间》定格重要历史节点,《城市之光》展现科教精英的报国历程,《长春非遗》传承本土文化根脉。特展《古都对话》通过七大古都的文明对话,彰显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这种立体化的展陈设计,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


  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条街区形成有机整体。当市民、游客从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出发,沿街可领略15处历史建筑、院落、公园、广场等场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的三个展厅,还分别设有伪满国务院旧址专题展、吉林大学白求恩纪念展、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专题展三个开放展览。


  众多研学团队走进历史建筑参观。"看到白求恩大夫在艰苦环境中救死扶伤的事迹,才明白什么是医者仁心。我们青年学子更要传承这种奉献精神,用知识回报社会。"参观完吉林大学白求恩纪念展后,高二学生李雨桐在研学手册上认真写下感悟。


  此次街区改造工程以"活化利用"为核心理念,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植入间找到精妙平衡。


  长春日报社旧址的改建堪称典范--既完整保留黄砖绿瓦的建筑肌理与历史风貌,又通过科技赋能让老建筑焕发新生。馆内的互动沙盘、AR导览等数字技术,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街区引入的特色商业与景观绿化,则让百年老街重新涌动生活气息,成为集文化体验与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夜幕降临,新民大街灯火璀璨,改造后的博物馆在灯光映照下更显庄严厚重,成为街区醒目的地标。市民陈女士参观后感慨:"这条街的蜕变恰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保护历史从不是封存记忆,而是让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生长延续。"这种"保护-传承-创新"的发展模式,正是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的价值内核。


  新民大街的焕新既是城市更新的实践,更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从博物馆出发漫步青砖黛瓦间,触摸的是历史遗存,感悟的是先辈力量。这座"城市会客厅"在诉说长春过往的同时,更以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激励人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天竺葵)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