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余部电视剧亮相春推会——用精品影视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17





  春日融融,和风阵阵。日前,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主办的“2024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下称春推会)在京举办。该届春推会参展项目500余部,其中电视剧330余部,网络剧近80部。


  “近年来,电视剧呈新动态新趋势,'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助推电视剧收视上涨,新剧目短而精、短而美的创作趋势逐渐形成;年度精品佳作回看用户规模高,'重温经典'频道亮相荧屏收视上扬趋势明显,网络剧上星播出、微短剧亮相大屏均获优异收视,电视剧产业建立了愈加旺盛的生态体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在春推会上表示。与此同时,多位导演、编剧及电视剧平台代表在论坛上共同聚焦打造精品国产电视剧与人工智能(AI)技术助力内容创作,讲述精品剧背后的创作故事。


  打造精品剧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领域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如《繁花》《南来北往》《大江大河2》《欢迎来到麦乐村》《大唐狄公案》《父辈的荣耀》《一念关山》《星汉灿烂》《追光的日子》等,这些作品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电视剧创作繁荣离不开创作者的孜孜追求,如何进一步打造精品电视剧目,成为当下电视人共同的命题。


  创作者对于这一命题有着自己的思考。“我在创作中与很多年轻人有过合作,最深的感触就是应多向年轻人学习。打造新时代的电视剧,一定要多倾听新时代年轻人的声音,以年轻视角连接年轻观众,与年轻人共同创作他们爱看的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导演康洪雷在论坛上表示。


  在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看来,作为内容创作者,要以内容为王,遵守影视创作的规律。


  作为平台方,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认为,打造精品作品,首先,要开拓新类型,不局限于题材创新,还包括剧集的样态创新。如今年他们创作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就属于短剧集的创新。其次,用创新的视角讲述与以往创作的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电视剧《追风者》,在民国题材这个大层面上,以金融小人物成长的视角,讲述民国谍战的故事。最后,创作者要深耕我国传统文化题材,因为这类题材的受众非常广泛,发展空间较大。


  对于如何打造精品剧目,同样作为平台方的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介绍,2023年完美世界尝试了多种垂直类题材,如《欢迎来到麦乐村》《追光的日子》《温暖的甜蜜的》等,无论是原创还是 IP改编,他们都坚持精品化、多元化。“我们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有多个专业工作室,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孵化、筛选、制作作品,最终创作出能够打动观众的电视剧作品,使观众有共鸣、有所得。”曾映雪表示。


  借助新技术


  今年的春推会,与会嘉宾除了关注如何打造精品剧目外,还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上。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进入影视制作领域,那么,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呢?


  “我是一位大学老师,一方面,我担心有学生用人工智能写剧本交作业,失去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关注到当下的年轻编剧会更关注'文生视频'领域,这对年轻编剧具有很大吸引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巍表示。


  在康洪雷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影视创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从业40年,以前我一直很渴望有科技的力量参与到影视创作中,借助科技的力量来解决背景拍摄中的难题。未来已来,我希望人工智能技术会给我国影视创作插上翅膀,让影视创作飞得更远。”康洪雷表示。


  平台制作方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爱奇艺已经开始在影视创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迭代绿幕抠像、LED屏幕模拟的最新虚拟拍摄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应用在影视作品《狐妖小红娘》《大梦归离》等项目中,能够实现实时渲染与实时剪辑。这大大地提升了影视制作效率,未来虚拟拍摄技术会逐渐走向成熟化和规模化。”戴莹表示。


  同为制作方的杨晓培分享了早在2017年拍摄电视剧《全职高手》时就初步运用到虚拟拍摄技术的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实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但归根到底操作技术的还是人,创作者的想象力将在技术新阶段得到更广泛应用。”杨晓培表示。


  同样来自平台方的优酷优象工作室总经理周照中也分享了2023年在制作漫画改编电视剧《异人之下》中第一次尝试数字人与真人共同参演的制作经验。“数字人角色配合度特别高,并且已经可以做到画面的实时回传与导演的实时剪辑、风雨雷电的实时同步与渲染。我认为,未来两三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制作中会有一个大的颠覆,不管是内容生产还是整体制作。”周照中表示。


  不负春光,不负时代。影视行业正携手同心打造精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伟)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