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储能业 多元技术突围同质竞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0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 “新型储能”。 作为储能技术实现的主要产品蓄电池,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更为迅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长刘彦龙表示,2023年是中国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也是行业迅速成长的一年。储能已经从前期的示范运行到规范运行,去年新型储能的装机量是前几年累积量的两倍以上,全球总的装机量也有飞速发展。


  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以应用普遍的锂离子电池数据为例,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吉瓦时,同比增长达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在出口贸易上,产业也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深泽表示,依托强大的内需市场及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全球形成了制造优势、产能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也孕育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电科蓝天、亿纬锂能、南都电源、派能科技、科华数能、欣旺达、中车株洲所等一批中国储能产业领先品牌。


  在日前发布的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我国从顶层设计、科技研发、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频频出台支持政策,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补贴政策方面,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执行的储能补贴政策共32项 (市/区级)。目前,国内补贴政策主要以用户侧为主;补贴方式主要以容量补贴、放电补贴和投资补贴为主,补贴方向主要以与分布式光伏结合为主。其中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广东等地政策出台最为密集,浙江省龙港市、北京市、重庆市铜梁区等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电力市场相关政策新政不断推出,仅2023年一年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众多关于电力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利于储能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收益,并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今年储能政策继续积极加码,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


  此外,随着绿电交易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电力用户与新能源企业签订中长期绿电交易合同,也将扩展储能收益渠道。


  刘彦龙说,我国储能市场的拉动与各地支持政策密切相关。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发布了鼓励或强制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配置比例集中在10%-20%之间,时长2小时左右,其中甘肃部分地区达到4小时。安徽、甘肃、宁夏等地公布多批竞争性配置项目,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比例是评分重要权重。这也是今年新型储能装机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此外,江浙沪用户侧工商业储能比较多,储能增长速度比较强劲。


  纵观全球,目前美国、东亚、欧洲和澳大利亚引领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合计超过全球市场的90%。美、欧、日、澳等国也是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体制和财税补贴支持等政策,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


  以技术突破解决行业痛点


  从技术层面,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目前储能行业占比最高的蓄电池类型,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为92.7%;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更是高达94.9%。


  “从目前来看,今年中国对新型储能的装机量超出了原来规划的2025年的目标。”刘彦龙说。


  刘彦龙表示,总体来看锂电储能已经出现了过剩,我国储能行业正进入整合和淘汰的阶段。目前这两年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比较多,层次差异比较大,部分企业生存变得更为艰难。《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中也提到,当前储能设备的 “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寻求技术突破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特别是解决该行业主要面临的成本、寿命、安全等难点痛点问题,促进行业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未来有核心的技术,有技术创新,保证安全前提下降低成本增效的产品才能有生存空间。”刘彦龙说。未来从技术来看,储能赛道各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比如在国际市场中压缩空气储能占比为1.4%,飞轮储能占比为0.4%,液流电池占比为1.7%,钠离子电池占比为1.7%,铅蓄电池占比为2.0%。


  在长时储能技术方面我国科研机构不断探索突破。观察储能技术的发展动态,行业领跑者推出多项新技术,诸如基于大容量电芯,耐高温电池,5MWh+集成设备,具备云边协同、PACK级气体联动功能的BMS,浸没式液冷技术,大容量级联型储能等新型技术,降低储能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提升储能的可靠性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与电网的友好互动和高效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表示,其所在团队联合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单位协同攻关,已研发出400Wh/kg的固态电池,这与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300Wh/kg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比超出30%。未来一到两年要突破600Wh/kg固态电池的研发,充电一次可实现1000公里以上续航,并在快速充电、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有大幅提升。


  完善行业标准系统建设


  刘彦龙表示,新型储能系统的推广普及安全运行和产业发展均离不开先进完善的标准。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标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标准在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性和规范性作用,满足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应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这对于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具有深远的意义。


  更多企业表示了对标准重要性的重视。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针对当前储能领域的标准问题举例说,例如安全方面出台的标准和法规,大部分集中在电池和电站消防规范上,对并网前储能电站系统级别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此外,新型储能标准体系缺乏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和要求,导致执行标准过程中易发生政策间 “冲突”。他建议,首先,应加快国家层面标准建设,布局各层级标准发展策略,促进国标、行标、地标等协调发展;其次,推进不同地区储能电站容量建设、设备抽检和认证要求、并网及涉网测试验收等方面标准化;再次,加快储能电站建设、消防验收、并网验收等关键标准制修订,加快构网型储能技术标准制定。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也建议,应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此外,他还提出应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共性技术研究等等。(记者 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