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过剩 高端短缺 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7





  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困扰石化行业和石化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2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2023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认为,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必须重视。


  为缓解“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矛盾,“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状况不仅没有改观,而且呈日益严重之势。特别是长期以来以规模论英雄、“过分重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升”这种传统思路和发展理念作祟,又叠加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瓶颈的制约,导致大量投资主要投向了扩大规模和量的增加,而投向结构优化和高端化、差异化的占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今天鲜有一个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其产能产量不是世界第一,而高端聚烯烃及其弹性体、高档电子化学品和高纯超纯试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或有的关键单体和关键原料长期难以攻克,甚至存在“卡脖子”问题。傅向升强调说,如果这种“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现状不改变,我国石化产业就只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就只能长期在产能过剩的漩涡里内卷,就只能在石化大国的平台上遥望“石化强国那盏闪耀的灯塔”。


  新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之快,产品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基础化学品呈现过剩状态。2010年,我国石化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跃上第一化工大国,石化产业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那时又赶上世界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景气周期,我国石化产业乘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势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再次迈入了集中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能进一步扩大、总量进一步增加,以201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为标志,大宗基础石化产品呈现全面过剩状态。傅向升认为,10年前的过剩可以客观地定义为“结构性过剩”,因为当时的现状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而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主要靠进口。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恰恰是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材料,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就过高,关键时刻就有可能被“卡脖子”。因此,2016年8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其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就是化解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加快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的创新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进步,可化解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够显著,甚至有的产品产能过剩的状况有增无减。2023年12月份召开的专业协会座谈会上,氮肥协会、氯碱协会、纯碱协会、橡胶协会、涂料协会、合成树脂协会等专业协会都对产能过剩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对新增产能的持续增加表示了担忧。傅向升表示,当前,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是影响石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广大石化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突出问题,更是跨国公司高度关注和高度警觉的突出问题,可以说化解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为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不仅是肥料、酸、碱、涂料、农药、钛白粉、有机硅单体、PTA、PET等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了,甚至连1.4-丁二醇、EVA、POE、己二腈、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66以及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的碳酸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诸多产品的在建、拟建产能都令人惊讶。有些产品,如果已经规划的拟建产能都能如期建成投产的话,不仅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问题,有的满足世界市场的消费总量都绰绰有余。有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约90%,电解液出货量占全球85%,锂电隔膜占全球市场80%。有预测说,如果任其无序扩能,到2025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的规划产能将是全球需求量的12倍。


  傅向升认为,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长期以来,国内石化企业主要以“做加法”为主,即以投资、扩产、扩大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二战”结束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用40~50年时间走过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做大做强的路径是“加减并重,做强为要”,即以结构调整和重组兼并为主,做强核心竞争力为第一要务。国内很多企业“积木式操作,只加不减”“以大为强”的拼投资、拼规模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正是跨国公司六七十年前走过的路。已迈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已经是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尤其是国内市场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大平台,如果还不转变惯性的发展理念和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家们被困扰的内卷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


  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我们领会并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贯彻落实好与时俱进的产业政策。炼化企业要贯彻好《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新增炼油及扩建一次炼油项目应纳入经国家批准的相关规划,实行产能减量置换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效达到标杆水平,推动新建炼油项目有序向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并与乙烯、PX项目做好配套衔接;未列入《布局方案》的新建及改扩建炼油、新建PX、新建乙烯项目一律不得建设;严禁以“重油综合利用”“原料预处理”“沥青装置”等名义变相审批新建、改扩建炼油装置。


  现代煤化工企业要贯彻好《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耗量,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新建煤制烯烃、煤制PX、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重点向煤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好的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煤化工产能,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施改造,对超标排放情节严重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合理把握煤化工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措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石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严重,而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还有一定的数量需要依赖进口满足。这说明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供过于求,而电子化学品、高纯超纯试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聚烯烃、POE、长碳链尼龙以及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膜材料等国内企业供应不上,甚至高端膜加工企业用的原料树脂大部分都依赖跨国公司供应,其中新能源电池隔膜用聚烯烃就是其一。这证明国内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拓展市场,进一步增加供应种类和型号、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供给能力十分必要,也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