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迹象显露 储能行业今年或将深度调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27





  “去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交上了更有分量、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精彩答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约为83.7GW,储能投运项目累计达1588个,相比2022年增长70.4%。


  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采访中,业内人士纷纷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今年竞争更白热化”“储能产业将深度调整”“年底将看出谁在'裸泳'”。


  产能过剩迹象显露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投运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260%。当前,储能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新能源并网需求增加,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局部地区或部分储能产品类型已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风险。


  “储能行业正经历加速竞争过程。”锦浪科技副总经理陆荷峰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市场扩产的动向被过度强调,因为2022年海外市场需求激增带来短期缺货,导致2023年上半年海外客户大量囤货,叠加中国供应商强大的交付能力,虽然2023年的海外装机还是快速增长,但是高库存导致2023年下半年发货需求减弱。”


  陆荷峰预计,海外储能市场今年全年会呈现正常的持续增长态势。“但是,由于2022年需求旺盛,行业装机快速增长,让产能扩张明显加快,也让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行业内的企业扩产,行业外的企业也跨界储能。2024年随着扩产产能的逐渐释放,供给过剩压力会加大,储能供给端竞争趋于激烈。随着行业在整合期加快优胜劣汰,具备技术、成本和资金优势的实力头部企业会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


  “当前,储能行业过剩问题不是很明显,甚至部分储能系统关键器件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因部分厂家对外公布的是宣称产能,有一定夸大,很多厂家增加产能,为的是今后几年,是长远规划。”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刚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储能行业现阶段产能扩张较快的是储能电芯,现有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储能整体市场增速不会像去年那样迅猛,其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目前市场对于增速的预期更为理性。许多厂商正处于观望状态,以期在储能电芯价格低谷时采购。”


  多重因素导致行业扩张


  储能显出产能过剩苗头,业内人士认为,源于多方面原因。政策导向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考虑,鼓励投资建设储能项目,导致一定程度的产能扩张。技术发展上,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旧技术或产能在短时间内变得过剩。


  “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预测方面,企业在市场预测上存在过度乐观情况,导致产能扩张超出市场需求。”南都电源国内营销中心副总裁于建华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根源在于市场对储能的理解和认知仍然不足,很多人对储能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匹配度缺乏准确判断。”


  此外,在新能源政策激励下,企业和资本会冲动投资、扩大产能,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和自身消化能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相对过剩的产能中自然淘汰,将促进储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储能产能过剩苗头导致有些产品供应过剩,从而对储能产品价格产生下行压力。“成本下降短期内可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些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储能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信号。”于建华表示。


  换赛道是商业发展必经阶段


  “今年,很多储能企业会转换赛道,这个过程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很多企业在没有准备好时就进入储能领域,结果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在赛道上持续发展,于是选择退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于建华表示,“这是正常商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个过程让储能产业变得更加理性。”


  广州智光储能董事长姜新宇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经过深度调整后,储能企业倒闭或改行是正常现象。“不应简单将这种现象称为'被淘汰',有的企业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向。储能产业链很长,如果因为行业热度而跨到一个自身并不太熟悉的领域,会因为技术储备不足,或者对行业不了解而被误导。”


  面对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受访业内人士普遍建议,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国家应不断完善储能行业的政策体系,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防止低水平和重复建设。其次,应加强对储能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防止无效和低效产能的产生。再者,协会和企业应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扩张。最后,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产能结构,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


  在姜新宇看来,企业应找准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跟风,要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内深耕细作。与此同时,企业需深入理解市场,对自身的能力和风险有清晰认知,以确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


  于建华也认为,未来储能行业的竞争将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关注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记者 苏南)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