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四“廉”驱动 助推基层廉政建设走深走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近年来,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始终坚持“严”字当头,通过高位布廉、文化润廉、执法守廉、制度固廉四“廉”驱动,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基层“微腐败”,不断推动基层廉政建设走深走实。

高位布廉 夯实清廉建设保障力

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党组重视基层廉政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基层工作特点,立足重点事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施治、精准施策,前移反腐关口。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纪委全会精神,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近年来,长兴县烟草专卖局曾多次开展新进大学生及干部任前谈话。从讲政治守规矩、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履职尽责等方面入手,坚持将责任讲清、纪律讲清、履职要求讲清。根据被谈话人的不同职级、不同岗位,围绕职能分工和岗位风险点,将共性内容与特色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进行差异性谈话,教育引导新任职领导干部始终筑牢信念根基,始终做到担当作为,始终坚守清廉本色。

(图为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开展拟任干部廉政家访)

制度固廉,增强清廉防腐免疫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深入谋划,压实举措,全方位推进党风廉政教育走深落实。从制度建设入手,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中央和行业精神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全面从严治党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广泛吸纳行之有效的做法,突出主体明晰、有机协同、层层传导的责任落实机制,以制度规范夯实基层廉政建设根基。

(图为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入基层宣贯节前廉政提醒)

“作为一名党员和专卖工作人员,我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充分掌握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依法行政,杜绝借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损害烟草形象;严以律己,守住道德底线,防范廉政风险。”在重点岗位廉政集体谈话会上,一名专卖工作人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执法守廉 形成清廉整治威慑力

“清廉是一轮明月,朗照了一方人;清廉是一座熔炉,锻造了一群人……”长兴县烟草专卖局专卖队伍坚持以“磐石之心”坚守清廉,以“雷霆之势”打击违法辖区违法行为;坚持扬起“清廉劲风”,不断创优法治环境、经营环境、消费环境,积极探索现代技术与机制融合、执法与监督并行、内部与外部联动的执法监督新模式,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一言一行守望赤胆忠诚,一举一动坚定看齐追随。”为进一步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专卖执法队伍,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将廉政警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会议、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中,把廉洁教育贯穿日常经常平常,强化理论武装来提升清廉自觉。为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对专卖执法队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长兴县烟草专卖局组织青年员工拍摄清廉小视频《人生的扣子》《一念之间》,积极教育引导全体员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图为青年员工拍摄的清廉小视频《人生的扣子》截图)

文化润廉 聚合清廉文化感召力

“抓好廉政工作是我们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底线和保障,为此我们将廉政阵地布置在机关大楼的入口处,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上下班途中眼前常现廉政文化阵地内容,更好地引导干部员工自觉筑牢心中的廉洁阵地。”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长兴县烟草专卖局积极打造基层清廉文化阵地,以“清风湖烟 廉韵悠长”创建主题,充分利用各基层所队部办公场所空白墙面打造清廉文化阵地,融反腐倡廉知识性、教育性和警示性为一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清廉环境文化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清风湖烟 廉韵悠长”的文化影响力,积极营造崇廉、尚廉、倡廉、守廉的良好氛围。

(图为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廉政文化园员工廉政作品墙)

同时,长兴县烟草专卖局积极组织开展“廉政全覆盖”活动,与职工进行“日常了解谈话”话家常,为家属寄送《廉政家书》,签订《廉洁承诺书》。深化清廉宣传,挖掘清廉文化,讲好清廉故事,开展清廉家风进机关故事分享会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丰富廉洁文化内涵,开展全体员工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或挥毫书廉,或妙笔画廉,或剪纸倡廉,让廉洁文化融入日常、浸入人心、嵌入家风,推动形成忠诚勤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

长兴县烟草专卖局将继续提升廉洁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探索廉政监督新模式,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徐芬)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