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完整布局 联想助力千行万业智能化转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21





  2023年,随着全球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以及国家 “东数西算”战略实施,算力需求市场“井喷”。各企业积极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千行万业智能化转型赋能。


  基于以AI为导向的基础设施,联想在通用计算、科学计算、智能计算方面已形成完整的布局,并为企业打造稳定高效的 “数字底座”。


  AI普惠加速智能化转型


  在全球HPCTOP500榜单中连续12次摘得份额第一桂冠,在中国HPCTOP100排行榜中9次问鼎,在2023年三季度中国制造业服务器市场排名跃居前三的联想,从2017年开始,前瞻布局智能化变革,着手围绕 “端-边-云-网-智”的新IT架构进行 “全栈智能”布局。目前,联想已形成AI内嵌的智能终端、AI导向的基础设施、AI原生的方案服务三个方向的完整业务布局,而且在每一个业务板块上均有着竞争优势突出的关键模块能力。


  “2024年是联想成立40周年,联想已构建了全栈智能布局,将致力于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提供全栈AI产品、方案及服务,为中国AI生态汇聚合力,全面推动AI普惠,加速智能化转型每一步。”1月23日,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王传东在擎智媒体沙龙上说道。


  联想中国区基础设施业务群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周韬表示,凭借在通用计算、科学计算、智能计算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持续的创新能力、全球化的供应链,联想AI导向的基础设施业务已经取得领先优势。


  面对多样化的市场诉求,联想已明确了三方面的战略调整,100%算力基础设施产品支持AI,50%基础设施研发投入在AI领域,全面AI技术覆盖全域AI应用。


  周韬表示,联想AI导向的基础设施将包括4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多芯算力、为AI优化的存储与网络、异构智算平台和绿色赋能。“联想目前已经具备了从模块到集群,从硬件到软件,从性能到功耗的多方位核心能力。”他说。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新兴技术大发展叠加绿色转型提速,正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据介绍,早在几年前,联想就启动供应链转型1.0计划,并且在行业中率先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智能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联想已连续9次上榜Gartner全球供应链TOP25榜单,并蝉联亚太第一。


  新算力满足数智时代新需求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新算力科技链与企业主价值链、企业辅价值链融合与重构的过程。在联想中国区大客户业务群制造行业高级经理邓风华看来,新算力科技链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体系,涵盖了算力、数据、AI等前沿技术,通过新算力科技链的应用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细化,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可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据悉,作为 “双实企业”的典型代表和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多年智能化转型实践,联想已经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全周期范本。在联想 “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中,合肥产业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智能计算设备研发和制造 “灯塔工厂”,武汉产业基地是联想移动终端制造最大、最先进的自有工厂,深圳南方制造基地是联想集团全球 “母本工厂”,天津零碳制造工厂则是ICT行业首家 “零碳工厂”。


  近日,媒体记者参观天津零碳智造工厂了解到,联想智能制造达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全面智能化。智能笔记本产线自动化率达到60%,居行业第一;智能高速贴片生产线自动化率80%,其中贴片段自动化率更高达92%。并且,生产中一些重要环节已完全实现全自动、无人化,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完整布局的算力基础设施叠加丰富的智能制造行业Know-How,推动联想不断以算力为牵引对外赋能和输出零碳智造经验。目前,联想AI导向的基础设施不仅覆盖了钢铁、化工、能源、工程机械、消费制造等传统制造业领域,而且还在向新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大踏步进发。


  联想正在不断加快推动算力赋能千行万业智能化转型。“联想在2022年已经成立了七大行业纵队,涉及政府、制造、运营商、教育、金融、互联网以及公交能重点行业等领域。”邓风华透露,在完整的算力布局助力下,七大行业纵队深耕行业,已打造了诸多标杆案例。截至目前,联想已经帮助三一重工、中信建投证券等超过50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走上智能化转型之路。


  今天,算力、AI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驱动着产业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千行万业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如王传东所说,领先和布局完整的算力基础设施,为联想真正向AI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蜕变提供了关键抓手,联想将持续推动算力创新,为千行万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大动能。(耿鹏飞)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