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能源科技首次发布ESG报告:引领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18





  近日,中化能源科技首次对外发布ESG报告,展示公司在促进社会、环境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责任担当。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英文缩写,与国家“双碳”目标高度契合。中化能源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化能源科技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0218071927721.png

  报告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2021版)》、国务院国资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等国内外广受认可的ESG报告框架和指标体系为参照,客观阐述了中化能源科技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担当作为和主要成果,向公众展示了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在保护环境方面,践行绿色低碳转型,传播节能环保理念。作为中国中化“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资质认证供应商,公司下属中化能科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资产公司”)统筹中国中化10家重点排放单位碳履约工作,荣获“全国碳市场2022年度优秀市场服务及管理实践企业”。


  同时作为重点参与单位,参加生态环境部石化、化工两个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专项研究》工作,成功入选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企业名单,并荣获“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奖?成长奖”。中化能源科技将持续探索“双碳”发展路径,坚持推进有效降碳控碳行动,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在社会责任方面,中化能源科技本着贡献社会,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初衷,将公司业务与合规要求、ESG 理念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响应社会所需,为构建更美好的和谐社会体现中化能源科技责任与担当。


  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协同营造安全环境。中化能源科技持续完善服务商管理标准,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高度重视物流服务商管理,将其视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


  作为中国能源行业的中坚力量,中化能源科技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商管理办法》《水运物流服务商及船舶检查管理细则》等5项制度,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实时跟踪,提升对物流安全的把控,实现全年零事故的目标。


  2023年12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以“共建大通道 融合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中化能源科技荣获“2023中国物流ESG典范企业”。


  作为中化能源数字化创新和转型的建设者,中化能源科技十分注重信息安全管理。公司运维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中化、中化能源网络安全整体要求,时刻坚持“技术防护”与“管理保障”两手抓,助力公司在“蔚蓝2023”中取得“0攻破”的历史佳绩,并圆满完成两会、国庆、亚运等重保任务。


  发挥数字化核心能力,提高公司运营水平。中化能源科技发挥数字化核心能力,先后建设覆盖石油化工行业销售、物流、采购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助力中化能源数字化创新和转型。


  销售环节,由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壹化网是中化集团(以下简称中化)旗下的化工品电商垂直门户,2023年,壹化网累计资源发布6643场、交易量908万吨,交易额663亿元。


  物流环节,壹化物流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物流过程的监控、数据沉淀及分析,为生产营销提供决策支持,赋能供应链发展。2023年,壹化物流平台累计运量1300余万吨,运费超过15亿元。


  采购环节,中化能源科技旗下技术团队设计、建设的集采平台是“中国中化统建、中化能源试点、科技公司开发” 的“线上中化”重点项目,实现了统一采办流程、寻源全过程跟踪、统一物料主数据标准、框架协议可视化、统一供应商管理五大功能。2023年,集采平台实现中化能源全级次上线,获得中国中化认可并向其他企业推广,助力中化能源电子采购率提高28个百分点。


  在企业治理方面,心系员工健康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中化能源科技深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致力于构建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福利保障和长期培养,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和价值,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努力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提升。


  2024年,中化能源科技将继续全面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结经验,完善体系,进一步加强ESG管理与实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为中国ESG发展贡献企业智慧与担当。(文/曦之)


  转自:中国财富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