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博弈将持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10





非“欧佩克+”产量激增 “欧佩克+”或继续减产保价


2024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博弈将持续


  2024年,业界预计沙特和俄罗斯引领的“欧佩克+”减产联盟将继续走减产保价路线,但随着美国、巴西、圭亚那等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激增,市场似乎将延续供应过剩情况;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危机等外部因素,业内预计新一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


  2023年年末,非洲第二大产油国安哥拉决定退出欧佩克;2024年1月,巴西即将以观察员身份加入欧佩克及减产联盟“欧佩克+”。2024年的全球石油市场似乎很难平静。


  安哥拉退出,巴西加入


  安哥拉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迪亚曼蒂诺·阿泽维多于2023年12月21日宣布退出欧佩克,原因是不满2024年“欧佩克+”设定的产量配额。


  安哥拉国家通讯社报道称,在2023年最后一场减产例会上,“欧佩克+”调整了2024年各成员国产量配额,达成了220万桶/日的减产总额。其中,安哥拉2024年石油生产配额由此前的128万桶/日下调至111万桶/日,这引起安哥拉强烈抗议,称这将削弱其增产能力。


  安哥拉的退出对欧佩克而言是一个打击,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阿格斯原油市场分析师莫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哥拉退出欧佩克对实际供应影响有限。“理论上讲,安哥拉现在可以自由调整产量,但不太可能超过120万桶/日,与目前产量相比,这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增幅。”她说,“安哥拉退出欧佩克表明,尽管'欧佩克+'试图统一行动,但内部存在分歧。”


  据了解,安哥拉于2007年加入欧佩克,是欧佩克成员国中产油量最小的成员之一,目前石油日产量约为110万桶,在欧佩克日均总产量中占比近4%、在“欧佩克+”总产量中占比不足2%。


  彭博社汇编数据显示,由于对老化深水油田投资不足,安哥拉石油产量在过去8年下降了约40%。安哥拉的退出将使欧佩克石油产量降至2700万桶/日,约占全球日均产量的27%,进一步降低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份额。


  非“欧佩克+”产量激增


  “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尤其是来自美国、巴西、圭亚那的增长,将对油价构成威胁。”莫艺表示。


  《金融时报》撰文指出,由于美国、巴西和圭亚那的石油产量迅猛增长,2023年,“欧佩克+”的石油供应量仅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左右,在持续减产的背景下,“欧佩克+”推动油价大幅上涨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非“欧佩克+”产油国正在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新因素。


  纽约能源对冲基金Again Capital合伙人约翰·肯达夫表示,“欧佩克+”的减产活动已不足以令油价维持更高水平。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截至2023年12月中旬,美国石油产量达到1330万桶/日的历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平均出口量为399万桶/日,同比增长19%,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能源署指出,巴西2023年石油产量创纪录,加上美国、圭亚那等国的增产势头,非“欧佩克+”产油国在2024年将推动全球石油产量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也将继续影响油市。“地缘政治风险是2024年市场面临的最大未知数。”莫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委内瑞拉声称对圭亚那大部分新的海上原油生产区拥有主权,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加剧,美国大选可能导致其外交政策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已知的未知'。”


  供应过剩或持续


  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两大国际基准油价持续下挫,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徘徊在78美元/桶上下,美国WTI价格维持在73美元/桶上下。WTI价格仍远低于2023年9月的高点,美国石油产量达到创纪录水平似乎意味着,过剩供应继续充斥市场。


  约翰·肯达夫直言:“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放缓,2024年石油需求或将崩溃。很大程度上,经济复苏存在阻力,这将直接影响2024年能源需求。”


  国际能源署指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230万桶/日至1.017亿桶/日,由于主要经济体GDP增长仍低于趋势水平,2024年石油需求整体增长将放缓,增幅将减半至110万桶/日。基于此,预计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约为82.57美元/桶,WTI价格约为78.07美元/桶。


  根据阿格斯预估,2024年第一季度“欧佩克+”减产结束后,第二季度开始整个市场会重新回到供应过剩局面,这意味着2024年“欧佩克+”大概率会延长减产政策以支撑油价。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望放缓,增幅将从2023年的231万桶/日降至150万桶/日左右,同时,亚太地区将继续领跑全球石油需求增长。(记者 王林)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