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平均售价20元的咖啡,背后是跨越半个地球的精密商业网络。在海南省澄迈县大丰镇才存社区内,咖啡豆历经近2万公里迁徙、8道工序淬炼,从非洲肯尼亚蒙巴萨港来到澄迈,让消费者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咖啡风味。
近年来,澄迈加速推进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培育“从一颗咖啡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打响“澄接世界迈向未来”城市品牌,推动普通咖啡向精品咖啡转型升级,探索咖旅融合新玩法,用一杯咖啡,酿出“文化澄迈”的醇厚滋味。
深耕政策优势转型
近日,一辆满载19.2吨进口咖啡生豆的货车顺利抵达澄迈县大丰镇的才存咖啡厂。这批货物是该县首次以整柜形式自国外进口的咖啡豆原材料,也是澄迈当地企业海南远丰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2024年11月,海南远丰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开展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的第四批试点企业之一。这意味着,这些咖啡豆在海南经过烘焙加工后,只要增值30%及以上,在进入内地市场时将免征进口关税,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也有助于企业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该公司董事长徐取俊说“:这批咖啡豆的货物价值超过110万元,得益于自贸港政策,待咖啡豆加工增值后,还将继续享受关税减免的优惠。这无疑将对澄迈乃至海南的咖啡产业链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澄迈县已有10家企业获批成为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其中咖啡企业占据4席。“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鼓励咖啡企业扩大产能,逐步发展冻干粉、咖啡液、胶囊咖啡以及咖啡衍生饮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致力于打造一个具备全豆种、全品类精深加工能力的咖啡加工中心。”澄迈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产业链工作初见成效
在海南澄迈的火山红壤上,一股醇厚的咖啡香气正勾勒出产业链式发展的新图景。985高校毕业生林少华,放弃城市优渥条件,带着现代产业思维扎根乡土,以澄迈咖啡为“指挥棒”,打造出三产融合的咖啡庄园。如今,福山咖咖园共享农庄,从一片荒地蜕变为省级共享农庄、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更成为带动1599户农户增收的“共富引擎”。
澄迈发布的《澄迈县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扩规提质、丰品定标、横拓纵延”的方式,打造完整的咖啡产业链,像咖咖园这样融合发展的咖啡庄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下一步,澄迈还将建设国际咖啡贸易基地和全球代加工基地,并设立咖啡研发创新、品牌展示和旅游体验三大中心。
咖旅融合未来可期
当前,正值夏季海南旅游高峰期,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旅游区(以下简称“风情镇”)对大批咖啡爱好者、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们这里有40%的学员是咖啡爱好者,不但爱喝咖啡,还希望能到咖啡学院对选豆、手冲、拉花等咖啡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学习。”铂澜咖啡学院海南分院有关负责人刘晓芳介绍说,剩余60%的学员,则是已从事咖啡行业和即将进入该行业的人员,毕业之后即可直接上岗。
2025年,铂澜咖啡学院海南分院入驻澄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与福山来福咖啡学院达成战略合作。这场“教育基因”与“产业生态”的强强联合,不仅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咖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新升级,更将为海南咖啡产业的标准化、国际化注入澎湃动能。
随着咖啡学院的入驻,来到风情镇的游客不仅能够在咖啡馆休闲与消费,在咖啡学院亲自参与咖啡制作,体验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奇妙过程,还可以租赁户外帐篷,举办露营、烧烤和咖啡主题研学活动。
“以前觉得县里的咖啡店只有'土味',现在发现咖啡和露营、非遗、艺术结合,能玩出这么多花样。”7月7日,来自山西的房车游客高福海说,漫步福山咖啡风情小镇,亲手炒制咖啡豆,品味咖啡的醇香,在火山岩建筑群中感受地中海风情,从陶艺体验到音乐喷泉,每一处都诉说着咖啡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下一步,澄迈县以风情镇为基础,创新打造“咖啡主题文旅景区与农文旅体商”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咖啡+”多元化发展路径,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和商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转自:海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