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自动驾驶抢占“智高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21





  “欢迎乘坐自动驾驶巴士……”在厦门软件园三期园区,外形圆润的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自动导航、自动变道、礼让行人……“阿波龙”的车技堪比老司机。


  在自动驾驶领域,厦门正走在前沿。2023年10月,厦门市发布《“电动厦门”发展规划(2023-2025年)》,提出以公共交通领域为发力点,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实现规模化推广,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开始进入市场。自动驾驶“浪潮”奔涌,当地税务部门主动出击、靠前服务,通过组建税收大数据分析团队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助力自动驾驶产业乘势而上。


  畅通自动驾驶研发之路


  要实现自动驾驶,并不是让汽车自己能动起来就行了。在行驶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还要能应对所有的极端路况,需要克服一连串技术难题,企业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


  “比如,我们的'阿波龙'通过车上的传感器等,就能感知车辆周边240米范围内的交通环境,自动完成运载工作。”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款商用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的设计制造商,据公司财务副总监蒋传慧介绍,当时设计“阿波龙”时,市面上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供参考,各项设计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但得益于公司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阿波龙”最终还是顺利投产。


  “高昂的研发费用让公司感到压力很大。”蒋传慧说,仅2023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就超过2.3亿元。好在有税惠政策支持,帮企业减轻了负担。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为他们逐项梳理能够享受的税惠政策,尤其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上,2023年金龙公司成功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68亿元,稳定了企业现金流,同年9月,金龙汽车斩获2023迪拜自动驾驶运输世界挑战赛冠军。


  据了解,针对金龙公司这样研发投入高的企业,厦门市税务局不但会主动梳理、讲解政策,还在精简审核流程、优化办税服务上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


  精准施策实现“政策找人”


  按下自动泊车按钮,双手离开方向盘,不到一盏茶的时间,汽车就完成入库了。在纵目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产品应用实景场地,一辆辆自动驾驶车辆正在完成自动入库测试。


  纵目科技是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及产品供应商之一。据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吴旭辉介绍,企业刚成立时,各方面都比较困难,特别希望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关键时候,税务部门主动联系企业,第一时间送上了税惠政策。不论是增值税的退税政策辅导,还是企业所得税方面的政策宣讲,税务部门都非常耐心、细致,而且特别精准。


  这种精准度得益于厦门市税务局推出的“政策找人”服务。近年来,厦门市税务局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为辖区纳税人分行业、分业务、分性质立体“画像”,并且设置相应标签,改变传统的“人找政策”,实现优惠政策批量化、准确送达。2023年,厦门市税务局向全市57.25万户企业推送各类优惠政策约1827万条,推送“红利账单”16.6万户。


  在税收优惠政策精准支持下,纵目科技目前已与长安汽车、一汽红旗等多家车厂建立量产合作关系。2024年1月,其厦门工厂成功下线了第700万颗传感器。


  解决链上企业“后顾之忧”


  壮大自动驾驶相关产业规模,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集聚,另一方面也要在企业落地后提供足够的资金活水。


  “项目落地后可享受哪些税费优惠政策?”2024年春节前夕,厦门市税务局在企业走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涉税咨询。“企业来投资,除了看重厦门的营商环境外,惠企政策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厦门市集美区税务局办公室主任陈清耀告诉记者,有政策更要有服务,这样才能为企业投资落地消除障碍。


  2023年初落地集美区的矽杰微电子(厦门)有限公司是税务部门重点服务的对象。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毫米波雷达芯片的研发。近日,矽杰微电子收到厦门市税务局送来的两份“干货”--《纳税信用体检报告》和《税务风险内控建议书》,据此可知晓企业自身的纳税信用风险点,优化内控机制设置。


  据悉,为帮助自动驾驶链上企业落地后尽快完善经营机制,厦门市税务局推出纳税信用体检服务,从企业生产经营、纳税信用、税款缴纳等方面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体检建议”,让企业从源头防控税收风险。


  如今,在厦门这片沃土上,自动驾驶产业正奋力向前“奔跑”。厦门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将进一步聚焦产业需求,创新税费服务举措,推动自动驾驶产业抢占“智高点”“跑”出加速度。(记者 雷晴)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