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惠添力 广东外贸“成绩单”成色更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05





  近期,2024年1-2月外贸进出口情况出炉,广东进出口总值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9%。2023年底以来的回稳向好态势得以延续,广东外贸实现良好开局。税务部门积极完善配套机制,全面提升出口退税等各项税惠政策效能,助力经营主体不断强化产业链、拓展“朋友圈”,让外贸“成绩单”成色更足。


  品类丰盛:税惠支撑激发外贸新动能


  锂离子蓄电池(储能柜)出口是汕尾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汕尾比亚迪”)近年来大力拓展的业务之一。据统计,2023年该公司实现出口销售总额54.57亿元,办理出口退税额3.27亿元。


  “重大项目要落地,稳定的资金流是关键。我们在基础研发、技术攻坚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过程中,税务部门耐心答疑解惑,我们的退税申报很顺畅,资金周转快了,产品生产交付也会跟着提速,这样的良性循环,为我们发展增添了十足动力。”公司财务人员王其忍说。


  广东省泽丰园农产品有限公司深耕荔枝出口领域20年,是粤西地区最早从事荔枝龙眼等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之一。2023年企业全年出口水果457.6吨,出口金额749.33万元,同比增长约30%。


  公司财务负责人谢立佳说道,“农产品行业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加上水果收购、设备维护、工资支付等,公司短时间内的资金压力非常大。2023年我们公司获得出口退税65.77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据企业负责人林波介绍,2024年公司计划增加韩国、日本两条新出口路线,在荔枝产量能够保证的情况下,预计出口量将继续实现增长。


  活力十足:服务添力助企抢抓新机遇


  佛山市高明区广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从事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为主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在打开出口市场版图后,企业产生了了解出口退税政策的需求。“春雨润苗”外贸服务队知晓后,为企业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化的涉税辅导和风险评估,解决涉税问题,即时消除了企业在政策享受方面的顾虑。


  “我们出口业务才刚起步,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讲解首次申报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很周到。”广锦机电财务负责人林玉萍称赞道。


  今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两周年。江门税务部门从精细服务着手,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电子税务局等线上渠道,将出口退税政策等内容精准“送上门”,同时还成立了多语种服务团队为出口企业提供涉税法律咨询服务。


  “在税务部门的服务助力下,我们进一步了解熟悉了RCEP规则,对政策优惠的享受也更加充分了。”广东富华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2023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04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36.6%。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广东省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通过加大产品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产品出口俄罗斯以及东盟各国,2023年出口销售收入达5456余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26%。


  提质升级:便利举措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税务部门持续加大出口退税业务无纸化、网上办等“非接触式”办理、实地核查“容缺”办理等多项便利化措施的推行力度。


  广州艺尚坊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通过脸书、TikTok等媒体平台开展出口业务,产品行销中东及欧美等地区。广州税务部门深入了解艺尚坊跨境经营特点,到企业开展实地宣传,辅导纳税人将合同、发票、运输单据等出口退税备案单证进行电子化管理,并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电子税务局等线上“非接触式”途径申报出口退税,实现退税数据“一站集采”、出口退税“一键申报”,畅享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和“免填报”等便利化办税体验。


  “出口退税申报报关单等材料的‘免填报’切实节约了我们外贸企业的办公成本。”艺尚坊财务负责人郑女士介绍,2023年,艺尚坊累计办理退税194万余元,营业额首次突破3亿元。


  在企业推进“智造”的进程中,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也逐年提升。“我们是二类出口企业,2024年1-3月办理了出口退(免)税约222万元,今年加大研发投入继续推进高速有机光导鼓传输材料研发项目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广州麦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外贸经理黎梓聪表示。


  “出口退(免)税等税收政策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提供了加大研发投入、运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助力,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强心针’,‘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更稳。”谈及税惠政策对粤企“破浪出海”的影响,中山大学法学院税法与经济法教授、税收与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强说。他表示,现金流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便捷快速的退税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进一步盘活资金链,在海外市场占得先机。(宁玉瑛)


  转自:金台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