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而行,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已然箭在弦上。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布局未来产业,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都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


  如何写好新时期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文章?1月22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强调,要健全礼遇人才的制度机制,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上精准落笔,给内蒙古带来了什么?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奋力打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内蒙古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团队的陈永福教授,三维成像微变监测雷达关键技术与应用团队的黄平平教授入选“长江学者”;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团队的孙志宏教授入选“国家杰青”;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团队路战远同志获国家“神农领军人才”荣誉……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蓄高质量发展人才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各地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抓好人才工作,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各级政府部门要全方位“加码”,发挥好政府职能和作用,准确把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新变化、新趋势,优化整合各类创新平台,盘活科技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巨大潜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重塑科技创新全链条,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聚能环境改善,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加大科技人才梯次培养力度,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梯队,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成果突出、成长较快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风启)


  建好招才引智“蓄水池”


  绘制人才图谱。2023年,内蒙古积极构建人才工作大体系,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引育项目为抓手,推动形成“一心四园多点”人才发展布局。


  新年伊始,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和内蒙古大学联合主办“鸿雁行动—智汇北疆”在京人才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现场签约28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赤峰市签约激光除草机器人科研创新与高科技人才培养、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及骶管病变方面的医疗技术与人才合作等5个科技合作项目。


  南孵化、北发展。2月1日,包头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在深圳市正式启动。按照《广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稀土新材料与产业应用综合服务平台”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上线。


  白云鄂博矿区常务副区长白永刚介绍,白云鄂博矿区稀土新材料与产业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将联合包头人才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运营,现已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常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围绕稀土在轻工、纺织、建材、生物材料、汽车配件、贵金属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力争形成“稀土飞地科创中心+生产企业+运营公司+基金”模式,推动知识成果转化、稀土新材料研发、稀土新产品创新应用等方面提档升级,推动建设“稀土应用科创飞地产业园区”,并将这种模式打造成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


  请进来,留得住。自治区将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给予实验室建设、科研经费支持和团队建设经费支持,激励科技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内蒙古的清华大学教授魏飞深有感触地说:“内蒙古对企业创新和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质政策和资金支持,给我们科研人员极大的认可和尊重,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魏飞带领科研团队与内蒙古久泰集团合作进行全球首套万吨级工业示范。


  到目前为止,自治区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吸引112个区外研发团队,近1700名科技人才参与自治区科技创新事业。


  念好人才培育“发展经”


  把“第一资源”变“第一动力”。内蒙古通过创新机制、管理服务,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各盟市多点突破、做活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实现人才“近悦远来”。


  日前,鄂尔多斯市发布《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人才政策打造一流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人才新政2.0版”),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科研配套经费、每年最高1000万元团队资助、最高300万元年薪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安家补贴、最高5000万元科研经费以及最高200万元的薪酬待遇。


  除了政策支撑,在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上,“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企业转型升级赋能。


  “除菌、过滤后,还能保留水中的矿物质,节能50%,节水30%,这款直饮水机拥有20多项技术专利……”走进鄂尔多斯高新区鄂尔多斯市安信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很多客户正认真听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直饮水机。


  鄂尔多斯市安信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翟学东笑着说:“以前,我们的产品可没有这么受欢迎。”


  该公司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家、学者联合创建,在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办公用地和40万元补贴资金支持下,开展起饮水安全及水环境治理研究。然而,技术刚落地,公司就遇到了市场开拓不足的困难。


  “在‘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支持下,鄂尔多斯高新区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走进当地特色企业、龙头企业,我们根据这些企业的需要,获得了一些订单,此后各地订单纷至沓来。2023年,成交订单额达到600多万元。”翟学东介绍。


  如今,鄂尔多斯市安信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形成两大块核心技术,一块是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去除水中有机物,应用于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污水的高效循环利用;另一块是水中无机污染物,例如砷、氟的去除;突破关键技术106项,完成自主项目20多项。


  科技赋能产业兴。通辽市推行“肉牛科技服务驿站”服务模式,备案“肉牛科技服务驿站”8家,探索建立了“肉牛养殖服务公司牵头、合作社引领、养殖大户带动”3种服务模式,为肉牛养殖户户均节约成本620元。


  “千里马”竞相奔腾,内蒙古到处涌动着日新月异的创造。


  羊皮食品化试点巴彦淖尔市,年产羊皮600万张以上,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该市提高了羊皮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肉羊企业在“如鱼得水”的创新创业环境下“鱼跃龙门”。


  内蒙古蒙元宽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富元介绍:“公司聚焦羊皮产业开发及资源化利用,联合江南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过特殊的工艺流程开发的羊皮休闲食品,让原本一张直接销售只有几元到十几元的羊皮利润至少翻了8倍!”


  兴安多羔湖羊的选育单位,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实施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高寒旱地区湖羊引进及本土化选育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2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效,组建兴安多羔湖羊育种核心群3000只,完成生产性能测定1000只,抽取基因测定血样500份;同步制定不同生理时期饲养管理方案和疫病防控方案,完成湖羊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和适应性机理研究等。


  攥指成拳。“有组织性地开展科研活动,统筹人才、资金、学科方向等资源,助推研究效果实现‘最大值’。”入选“长江学者”的陈永福教授作为自治区乳酸菌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攻克菌株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优良菌株筛选技术和评价体系,还是实现乳酸菌制剂的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都是各个团队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的成果。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2023年,我区围绕“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集聚创新人才团队,健全“人才+项目”双重服务保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与人才培育“比翼齐飞”——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团队的陈永福教授,三维成像微变监测雷达关键技术与应用团队的黄平平教授入选“长江学者”;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团队的孙志宏教授入选“国家杰青”;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团队路战远同志获国家“神农领军人才”荣誉……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凭借创新人才汇聚、创新生态完善,内蒙古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记者 及庆玲)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