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四川交通建设冲击两个“一万”目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11





  开栏的话


  去年底,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新年伊始,全省各行业各领域抓紧落实,确定新年新谋划新举措,把省委部署的前景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成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两个“一万”目标


  ●确保年内建成通车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力争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2600亿元以上,“十四五”以来四川公路水路完成投资突破1万亿元


  2024年,确保建成通车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力争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2600亿元以上——1月8日,2024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透露上述目标。这意味着,年内,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预计将突破1万公里,全省“十四五”以来的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有望突破1万亿元。


  冲击两个“一万”目标,四川交通具备足够的现实基础。


  刚刚过去的2023年,四川共有15个高速公路项目(路段)建成通车,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24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803公里,居全国第三位。目前,全省有37个、3392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在建,年内再新增5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努力可实现。


  “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展,高速公路突破1万公里指日可待。”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新区至邛崃、开江至梁平、成绵扩容、古蔺至金沙(四川境)、久治至马尔康等高速公路项目(路段)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届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


  再看投资。2021年、2022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分别完成投资2158亿元、2510亿元;2023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685亿元,同比增长7%。如果今年“力争2600亿元”投资目标能实现,那么“十四五”以来的4年时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有望突破1万亿元。


  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有强力支撑。从基础面看,“十四五”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确定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四极”之一,四川相继落地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全省上下聚力打造交通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连续13年超1000亿元、连续3年超2000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除高速公路外,国省道提档升级、内河航道达标升级、枢纽场站、交旅融合等众多项目都在加快推进。


  从支撑度看,为破除建设瓶颈,四川省千方百计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出台交通建设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若干激励政策,连续两年拿出数亿元“真金白银”予以激励,极大地激发建设积极性。


  有目标,更要有行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不仅确定“任务书”,更定下“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看到,会议资料之一是一本厚厚的“任务清单”——达60多页,把2024年公路水路建设投资涉及的项目、完成投资额、“以奖代补”任务等分解到各市州和各项目业主,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建设里程、建成里程、投资规模等清晰明了。


  “今年我们开了个早会。”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开会、早安排、早部署,推动工作早落实。2024年四川交通要持续有效扩大投资,继续担当促投资、稳增长的主力军。


  新闻多一点


  2024年公路水路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


  确保建成通车开江至梁平、九寨沟至绵阳、成绵扩容、苍溪至巴中等项目(路段)500公里以上


  加快推进沿江高速新市至攀枝花、汉广扩容、绵广扩容、成渝扩容、遂渝扩容、自贡至永川、大竹至垫江等高速公路建设


  力争新开工攀枝花至盐源、江津经泸州至宜宾、川主寺至汶川等高速公路项目500公里以上


  ●普通国省干道


  建成G210四川段邻水高滩至川渝界等项目


  加快建设G548色柯至翁达段、G227盐源县黄泥梁子大桥等项目


  ●水运项目


  开工涪江三星船闸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岷江老木孔、东风岩和渠江风洞子等枢纽建设


  力争启动金沙江乌东德库区库尾航道整治工程


  ●枢纽场站


  启动16家客运枢纽站智慧化升级改造


  加快立体换乘、同台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建成资阳北、威远北等综合客运枢纽站和120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


  ●交旅融合


  建成大峨眉交旅融合示范区三山公路环线,具备条件的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双进双出


  大香格里拉交旅融合示范区“一环三圈”断头路全部打通


  建成川藏南线暨理塘至亚丁公路“6+9”服务设施体系和“1秒1公里”超充走廊


  (记者王眉灵)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