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斫琴师:绝技仍需后辈探寻传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04





  70岁的熊尚德已满头银发,他拿起一把手制的伏羲古琴,黑色的琴身上带有暗红色花纹,温润如玉,抚弦听之,音沉苍古。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拨奏弦鸣乐器,相传为人祖伏羲所创。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熊尚德斫琴的手艺为人称道,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学习刻字、木雕等技艺。“当时父亲还收藏有绘于宣纸上的‘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图。”由此结缘,他开始四处求学,钻研手工斫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断有人登门请熊尚德修琴,他也在此间留意这些古琴的构造,逐渐发现以前的琴没有统一的尺寸和标准,琴腹腔的厚度、长度、龙池凤沼、纳音等均深浅不一。


  反复摸索后,熊尚德对沿袭几千年的古琴大胆进行改良,主要针对古琴制作方法原始、挂弦落后、雁足拴弦繁琐、琴轸调弦不易、操缦费时费力(上弦调音称之为操缦)、琴身易晃动等不足。经过改良后的古琴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款式与古朴音色,而且更加易于弹奏,方便调弦,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1998年,熊尚德的改良技术被中国官方授予专利权,而经他改良的古琴被行内人士命名为“熊氏”古琴。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和传统文化多元发展,曾仅仅流行于专业人士圈内的古琴日渐被大众所接受,千年的琴瑟之音也重新“回归”,当地古琴社常常坐满了学员。熊尚德的儿子张涛成为“熊氏琴坊”的继承人,斫琴已十余载。


  凭借着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张涛也渐渐摸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创新法”,这让熊尚德感到欣慰。


  “制作古琴除手工相当繁杂,漆也十分关键,真正的一把古琴必须用大漆。”张涛说,大漆油过的古琴琴面耐腐蚀、耐高温、抗磨性强,而且环保无毒,点燃的香烟放置在琴面上,一支香烟燃烧完了,琴面也毫发无损。


  张涛遵循父亲“制琴杜绝各种化学漆”的家训,沿袭古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大漆,用鹿角霜、八宝灰打底、麻布敷琴,并且吸收天水雕漆的髹漆技艺,由此制作的古琴漆面更温润透亮,大气美观。


  “‘冷乐器’的古琴迎来了‘热捧期’。”甘肃省著名古琴演奏者胡宝琴说,古琴曾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现今古琴日益受到关注。近几年,她教授的学生已有近二百多人。目前,古琴正从少数人的高雅乐器向社会大众化转变,古琴能给人带来安宁的心境。在当下,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人们不时会心态烦躁,也就有更多人愿意“回归”到古琴中来。


  对于中国经典古乐器日渐被接纳,张涛认为,古人流传下的绝技仍需后辈不断探寻传承,他正寻思下一步的“创新点”。(作者 徐雪 李亚龙 艾庆龙)


  原标题:“羲皇故里”两代斫琴师:改制古琴传千年古音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 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