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再现新突破 彰显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2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71个项目、9名科技专家载誉而归。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等两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35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66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7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名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
 
  “今年获奖的成果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同时企业在技术发明奖项中的获奖数量再创新高,说明企业在原始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突破引领世界实力抢眼
 
  今年的获奖成果中,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方案”、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一批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成果和站在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令人惊叹,正引领着国际相关研究,彰显着中国力量。
 
  此次获奖成果中,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对于加快我国能源转型升级、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方案”,向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化高铁“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正在迈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经多次空缺、连续空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3年以来,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产生,今年已是连续第五年,而且同一年度产生了2项(上一次是2006年)。一等奖项目研究领域,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其中,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基因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香港科学家原创的“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已成为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开拓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研究领域。
 
  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再攀高峰。2012-2016年,国国防科技专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占到总数一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7项,约占总数六成。今年又有一项“国之重器”评审通过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光学仪器和航天航空领域的两项重大成果评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更有一位武器弹药领域的科技专家荣获国家最高奖。
 
  中西部崛起呈现新亮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获奖成果在地域分布上也呈现出新亮点:中西部表现强劲。今年评审通过的3个创新团队,2个扎根西部,1个来自中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扬高原牦牛精神,提出“主动冷却”路基的理论与技术,为我国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中俄输油管道、哈大高速铁路等寒区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团队整体的研究水平及影响力都处于国际冻土工程研究的前列。
 
  团队学术带头人程国栋表示,未来国家的冻土和寒区工程需求依然强劲。青藏高速公路、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西宁至成都高铁等冻土区重大工程将要修建。“一带一路”倡议又一次给冻土与寒区工程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六大经济走廊有四条是跟冻土与寒区工程有关的,冻土和寒区工程在“一带一路”中大有用武之地。
 
  同样扎根西部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共建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为西部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此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中,乌兹别克斯坦也成为第一个有专家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中亚国家。
 
  创新成果改善生活
 
  科技创新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记者梳理获奖名单发现,今年的获奖项目不仅有“聚集诱导发光”“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些“高大上”的项目,更有一大批获奖项目在生活改善和产业升级方面孜孜以求。比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高端农业装备获奖项目较往年大幅增加,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研制出多种型号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专备,为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该项目突破花生机械化种收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了花生全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加快了花生机械装备的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提升了农业机械装备行业和花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今后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国产化将成为主导。”该项目介绍人尚书旗表示。
 
  食药健康事关百姓福祉。此次获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团队针对中药大品种三七研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集成植物育种、栽培、化学物质发现、药效机制破解、生产自动化及循证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在“种好药、做好药、用好药”上做出了新文章
 
  此外,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高端超声影像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高端超声产品国产化,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预报及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成果显著,为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提供了科技手段。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发明奖占比创新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一点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通过梳理发现,今年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81.6%,比去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为近5年最高。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科技奖励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涨,企业对研发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对原始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都有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同时,企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技术创新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据介绍,2012年以来,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特等奖一共9项,企业牵头的7项,一等奖64项,企业牵头的30项,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主体相比,企业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此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中,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项目就是由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国内21家单位展开的。
 
  该项目带头人舒歌平表示,我国富煤缺油,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5%。发展大型现代煤化工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该项目在国家“973”“863”等计划的支持下,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协同创新,攻克了工程化的世界性难题,开发了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和60万吨级煤制烯烃工程化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工业技术的国家。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等地推广应用16套,近三年新增销售额867亿元,利润58亿元。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制定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34项,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占领了世界现代煤化工的制高点,确立了我国在现代煤化工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
 
  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到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一批批创新成果举世瞩目,足以彪炳史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正带领着中国科技站上国际舞台,奏响国际科技最强音。(记者 崔彩凤 李争粉)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铁建试制成功世界最高效率清筛机

    近日,铁建装备与奥地利普拉塞-陶依尔公司联合开发生产的QS-1200Ⅱ全断面道砟清筛机通过试用评审,该设备是目前世界上作业效率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回填效果最佳的枕底清筛机,突破了目前我国铁路大修清筛的瓶颈。
    2017-03-21
  • 中国海油物探技术获行业性突破

    近日,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服对渤海两区块的宽频地震采集资料的处理工作渐近尾声,这是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自主研发的水平缆宽频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首次应用。
    2017-03-21
  • 中国石化成功开发新型抗钒催化剂

    为提高催化裂化装置产品收率,扬子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催化剂公司共同开发生产新型抗钒重油裂化催化剂,目前,该催化剂已在扬子石化2号催化裂化装置上安全使用两年,与普通催化剂相比,汽油收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以上。
    2017-03-24
  • 中国建材成功量产1.5毫米世界最薄光伏玻璃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1 8毫米、1 6毫米、1 5毫米超薄系列光伏玻璃并实现连续稳定量产,其中1 5毫米是目前世界上能够量产的最薄的光伏玻璃。
    2017-04-21

热点视频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