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因素致社融回落 有底气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15





  5月9日公布的4月信贷社融数据双双回落,令市场对数据的解读出现较明显的观点分化。有人担心数据回落预示着经济回暖节奏放缓,也有观点称仅凭单月数据不足以对经济形势做出趋势性判断。5月10日,央行回应市场关切,对4月信贷社融数据给出了官方解读。

  从官方的解释看,央行方面一再强调不必对单月数据的变动过度关注,分析金融数据变动要拉长时间窗口观察。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增信贷和社融增量规模远超近几年同期水平,可谓力度空前,说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取得明显效果。目前信贷需求依旧强劲,未来信贷社融规模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季节性因素致社融回落

  4月新增社融1.36万亿,环比规模接近少了一半,受此影响,当月社融存量增速10.4%,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

  针对4月社融存量增速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表示,社融增速回落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节奏与去年同期不同有关。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了8.18万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的水平。拉长时间看,社会融资规模总体还是延续了反弹态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大。”张文红称。

  张文红补充道,今年1~4月份社融规模新增9.54万亿元,同比多1.93万亿元,4月末社融增速比上年末提高了0.6个百分点,表明目前实体经济融资状况较2018年有明显改善。总体看,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表示,趋势上看,今年以来M2增速和社融增速总体呈回升态势,分别创过去14个月和7个月以来的次高点。单月数据的变动往往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从往年的规律来看,新增贷款3月末冲高后4月份往往会回落,环比回落是合理的,观察货币信贷数据的变化趋势要拉长时间窗口。

  除总量数据总体转好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孙国峰举例称,首先,4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环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次,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17.5%,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有助于稳定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此外,大型银行的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保持了同比多增的态势,说明贷款的结构还是在继续改善。

  “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未改变,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标准要看货币信贷的增长,主要是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是否相匹配。”孙国峰说,从结果上来看是匹配的,说明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健的取向,同时也是松紧适度的。

  尽管今年前4个月的信贷社融总体表现很抢眼,也显示出宽信用政策的发力显效,但市场所担忧的是,4月信贷社融回落的趋势是否会在后续几个月中延续,进而对经济企稳的可持续性造成拖累。

  对此,孙国峰从资金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了未来的货币信贷走势:一方面,从作为货币创造核心环节的银行角度来看,去年以来央行采取多方面货币政策措施,缓解了银行的流动性约束、资本约束和利率约束,促进银行主动增加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在资金需求端方面,从央行所了解的情况看,信贷需求还是比较强劲。

  有底气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受外部突发性因素影响,外围不确定性前景扑朔迷离,也加剧了近几日金融市场的波动,扰乱了市场预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会如何应对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孙国峰透露,年初我国也面临诸多挑战,但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还是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信用收缩风险明显缓解。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政策,总量上保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把握好调控的度。保持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满足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发挥好货币政策定向引导作用,运用好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各类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面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孙国峰说。

  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也表示,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CPI、PPI,或是金融信贷数据看,宏观数据基本上是稳定的,“我们心里还是有底气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也表示,尽管内外部还有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应对空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也非常丰富。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稳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