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再惹争议,别把公益当生意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2-02





  光明网评论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日前,有媒体报道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并存在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审核不严等问题。对此,水滴筹方面回应称,成立紧急工作小组开展排查。


  根据媒体暗访调查,水滴筹的线下地推人员,在医院用“扫楼”的方式来引导患者筹款,在没有严格核实患者病情、经济信息的前提下,随意填写筹款金额。这些自称“志愿者”的地推人员,还根据完成的单量实行末位淘汰,对于如此操作,有员工表示是“为了占领市场”。


  作为重要的公益筹款平台,水滴筹帮助很多大病患者度过了经济难关,此次线下地推人员的举动,让不少网友倍感失望。这种过度功利化、商业化的行为,多少会透支公众对平台的信任。


  水滴筹在回应中提到,组建线下地推团队,是为了方便那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其实不管是线下地推还是“扫楼”操作,都能够将互联网筹款的救助模式,普及给更多的困难群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公益事业真实透明是绝对的底线,审核不严、募捐金额随意,它留下的漏洞无疑会让慈善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因为把关不严导致善心被利用,水滴筹有过多次教训。比如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帅突发脑出血,家人发起筹款100万,但网友发现他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却声称自己是“贫困户”。此外,不久前首例网络个人大病求助纠纷案宣判,筹款人因为隐瞒财产、资金挪用,被判退还筹款,该案例同样暴露出审核不严的问题。


  隐瞒真实财产信息的求助,没能被水滴筹平台及时识别,一方面,公众的爱心被欺骗,直接动摇了公益慈善的根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这些明明有条件自救的“求助者”,挤占了援助通道和有限的公益资源,导致那些真正的困难者得不到有效援助。


  鉴于此前的教训,不管是基于遏制骗捐诈捐,激活公益爱心,还是从提升援助“效率”的角度看,水滴筹都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审核门槛,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实现全链条的监管。


  公益事业的确会产生巨大的成本,互联网众筹行业至今也没有比较良好的盈利路径,而且作为一家公司,水滴筹还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在此前提下,扩大市场份额,用规模效应来缓解经营压力,不是什么不正义的事情。如果它能够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体,本身也是一件益事。


  不过仍然需要提醒的是,把公益事业当成纯粹的生意来做,是相当危险的。那种为了圈占市场而降低援助门槛的思路,能够带来“流量”和“业绩”,但同样会为诈捐骗捐大开方便之门。而且,审核不严导致的虚假众筹,往往会成为平台信任危机的重要导火索,得不偿失。


  公益行业的信任和信心,一旦出现危机,想要重建其实异常困难,这一点此前的红会应该深有领会。所以对所有互联网众筹平台来说,公益援助不是个可以随意冲业绩的行业,通过严格审核、规范管理和全程监管,谨守真实底线,让有限的公益资源,真正落到最急需救助者的头上,这才是平台做大的根本路径。


  当然,此次风波之后,有网友对水滴筹彻底否定,这种因噎废食其实没必要。水滴筹在公益领域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也应该得到积极肯定,不能因此而一棍子打死。从推动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角度看,对“水滴筹们”始终保持严格的监督,才是我们更需要做的。


  转自:光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