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记忆核心技术屡获突破 中国工业脉动强劲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30





  固定宽带和4G网络下载速率双双超20Mbps
 
  事件
 
  7月26日,宽带发展联盟发布了第20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8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1.31Mbps,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1.0%;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0.22Mbps,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0.2%。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和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双双超越20Mbps,同期网络视频下载速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点评
 
  我国始终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光纤网络建设和改造不断深入推进,4G网络加速覆盖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6月底,光纤接入用户数达到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86.8%,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飞机用新型铝合金材料获多国发明专利
 
  事件
 
  9月上旬,我国大型飞机用高强高韧-低淬火敏感性铝合金的发明专利“一种适合结构件制造的铝合金制品及制备方法”,获得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发明专利授权。至此,“一种适合结构件制造的铝合金制品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在获得国际PCT组织公布和欧洲专利局授权的基础上,专利授权国家的数量已增至12个,全部是世界上的飞机和航空铝合金主要生产制造国,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日本和中国,是我国第一种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大范围授权的航空铝合金材料。
 
  点评
 
  航空铝合金是飞机、航天飞行器制造的主干材料。在国家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材料研制项目的支持下,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有色金属材料制造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前期大量研究攻关的基础上,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下属的西南铝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开展了工业化试制,相继实现了运-20大型运输机用十余种规格超大厚度锻件的研制定型,总体性能与美国7085合金产品相当,部分关键性能实现超越。
 
  DCS系统等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新突破
 
  事件
 
  10月18~1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型煤炭深加工项目DCS系统、甲醇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甲醇合成反应器等三个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项目国产化成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通过鉴定,并均在国内煤化工行业首次应用。
 
  点评
 
  一直以来,我国大型现代煤化工、乙烯项目的DCS系统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此项DCS系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6年度国产化重大技术开发项目,三年来依托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经过联合攻关,实现一次试车成功及连续两年可靠运行,迈出国产DCS系统在大型复杂化工装置应用的关键一步。而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填补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空白,标志着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取得新突破,推动了民族工业技术的进步。
 
  合成气制乙二醇进入“大装置”时代
 
  事件
 
  11月1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套规模最大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工业装置开车成功,生产负荷达到100%,日产量达1490吨,接近日产量1500吨的设计值,且优等品率达100%。
 
  点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酯产销国,也是全球第一大乙二醇消费国。长期以来由于原料限制,我国乙二醇产能增速有限,同时国内需求增速维持高位,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工业装置以低温甲醇洗装置的净化气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合成气间接生产乙二醇工艺技术,既可降低原油进口依存度,又可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我国富煤缺油少气背景下,发展煤制乙二醇大型化技术,有助于填补国内巨大的市场缺口,继而带动下游聚酯产业的发展,既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辟出了一条新途径,也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优化。我国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获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合成气制乙二醇行业进入“大装置”时代。
 
  世界首套转炉煤气制甲酸生产装置稳定运行
 
  事件
 
  11月21日,山东石横特钢“世界首套转炉煤气制甲酸的生产装置”已经稳定运行7个月。该装置利用石横特钢转炉煤气为基础原料,利用北大先锋的“钢厂尾气创新利用4.0”技术,转化为年产20万吨甲酸的生产原料,年减少碳排放达32万吨,是钢化联产的典型示范项目。
 
  点评
 
  钢铁行业是传统行业,化工行业也历史悠久,将钢铁和化工进行联合生产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实践。“世界首套转炉煤气制甲酸的生产装置”和钢铁主业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既可以为企业增加产值利润,又能够提高企业抵抗周期风险的能力。而且,钢化联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可见,该项目为钢铁企业提供了一种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模式,也为钢铁企业开辟了一片全新的业务领域和全新的投资渠道。
 
  中国宝武与方大集团联手建世界炭素制造基地
 
  事件
 
  8月20日,中国宝武集团所属宝钢化工与方大炭素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签约及项目奠基仪式在甘肃兰州举行。宝钢化工与方大炭素强强联合出资27亿元,在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建设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00亩,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投产。
 
  点评
 
  中国宝武集团是我国第一大钢铁巨头企业、全球第二大钢铁联合集团,方大炭素是亚洲最大炭素生产企业,行业排名世界第二。双方“强强联合”的项目采用石墨电极生产中最高端技术、国际上最先进的装备以及最优化的节能环保技术。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炭素产品结构,不断满足钢铁企业日益提高的高品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需求,提升中国炭素行业整体装备“智造”水平。
 
  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正式投运
 
  事件
 
  10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宣布,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中国广核集团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广核集团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也是截至目前惟一并网投运的项目,还是我国电力行业首个获得亚洲开发银行低息贷款支持的电站,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8个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
 
  点评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清洁、环保能源,与光伏发电相比具有连续、稳定输出的特点,可以弥补光伏发电的各项短板,是一项具备成为基础负荷电源潜力的新兴能源应用技术,潜力巨大。德令哈项目全部采用槽式导热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地区电网的稳定性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开创了全球光热电站冬季低温环境下注油的先例,将为我国未来大规模光热发电项目提供重要支持,为国内光热行业发展积累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和项目管理经验,为更安全、更经济地建设大规模光热电站奠定坚实基础。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
 
  事件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10月20日上午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
 
  点评
 
  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助推海洋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稀土动力电池投产
 
  事件
 
  11月20日,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产2亿Ah(安时)稀土动力电池建设项目正式投产。据了解,此款高性能镍氢动力电池以稀土中的镧、铈等元素作为电极材料的主要成分,相比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车用新能源动力电池,具有安全性高、抗衰减、耐低温、可回收等优势,特别是充满电只需8分钟,可耐-55℃低温。
 
  点评
 
  年产2亿Ah(安时)稀土动力电池建设项目成功地把轻稀土高端产品应用在纯电动公交车领域,使我国率先成为突破轻稀土高端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把镍氢系列动力电池成功应用于城市纯电动公交车领域的国家。项目投产后将实现耐低温高性能电容型镍氢动力电池量产,开启我国轻稀土高端应用进入大规模产业发展先河,标志着我国有了全新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轻稀土动力电池。
 
  全球首艘极地凝析油船顺利交付
 
  事件
 
  12月10日,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极地凝析油船“BORIS SOKOLOV(鲍里斯索科洛夫)”号在广州顺利交付。该船由希腊Dynacom航运公司订造,载重量44500吨,其破冰能力为俄罗斯船级社最高等级Arc7级,可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正常运营。“BORIS SOKOLOV”号的成功交付标志我国在极地船舶设计、建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极地船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点评
 
  “BORIS SOKOLOV”号交付投入运营之后,将主要服务于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亚马尔LNG项目。该项目由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中国石油、道达尔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合作开发。作为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亚马尔LNG项目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这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还能够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而“BORIS SOKOLOV”号的成功建造,也向世界和能源界充分展示了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的实力。(记者 邹洁 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