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四维度建设5G发展新生态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2-19





  12月1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跨越太平洋从美国传到中国:5G标准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面向独立组网(SA)的5G系统架构和流程标准制订完成,标志着全面实现5G目标的新架构确定。这是移动通信发展至今,中国人首次牵头设计移动网络的系统架构。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领导下,作为5G系统架构(5GS)项目报告人的中国移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zhongguoyidong
(图片来源:互联网)
  5G,承载了“万物互联”的使命,软件化、服务化、模块化等一系列新设计对于通信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万物互联,5G必然改变社会。传感设备、终端让感知泛在成为可能,5G、物联网让连接泛在,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则让智能无处不在,因此,5G的创新需要从端、管、云等方面齐发力。”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介绍说,“中国移动对于5G的研发是整体布局,目前正从四个维度不断推进。”
 
  关键技术——全面革新带来网络蜕变
 
  在5G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中国移动在无线、核心网等领域全面布局。在无线空口方面,中国移动提出了“新架构、新设计、新频段、新天线”四新概念,新架构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网络设计理念,采用CU/DU两级架构,即集中式广域控制和分布式本地业务结合;在新设计方面,为了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以及不同商家不同的流量和物联网需求,设计了全动态结构的新系统,能做到动态帧结构和资源配置、灵活上下行时隙切换以及包括子载波、GP等在内的多种参数配置;新频段,由于超高频段的毫米波频段在满足多用户场景上的不足,中国移动正在引领中低频段3.5GHz/4.9GHz发展,当然,同时也在推动高频段24GHz/37GHz技术和产业成熟;天线直接决定着移动通信的性能,中国移动提出的新天线内容包括大规模天线及增强方案、新型波束管理机制等,以及透镜天线、稀疏阵等创新天线形态。
 
  在核心网方面,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架构,有别于传统基于网元形式的架构。“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我们目前称之为5G智慧网络基础架构,总体来说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内,5G系统运维管理是基于数据做工作,不像原来基于算法或者人工做工作。对外,5G会产生大量的互联网数据和物联网数据,这些数据怎么通过人工智能变现也是5G架构里中国移动正在引领的发展方向!”杨光介绍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将在5G时代实现更好的融合,为提高网络的效率、灵活性等提供更大的可能。
 
  标准化——牵头推进奠定发展基石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化对于通信网络来说至关重要,回顾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我国既有在标准化落后时期受制于人的痛苦,也有4G站稳脚跟后带来的发展红利,在5G领域,由于泛在融合的特性,涉及的范围更广,标准化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国家的精心组织下,中国移动在5G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的孙滔博士,作为3GPP5G系统架构标准项目的唯一报告人,深度参与了标准化进程。他介绍说:“中国移动在标准领域一直是有担当和勇气的,凭借强大的创新基础,我们在3GPP影响力最大的移动通信领域一直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终端到接入网、核心网、业务层,中国移动全面参与了各种规范标准的制定!”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担任领导职务的有:3GPPRAN全会副主席和RAN2副主席、CT3副主席;ITU5G焦点组主席、副主席。而在很多领域,中国移动也扮演了重要的牵头人角色,在3GPP牵头5G相关立项5项,其中独立牵头两项(包括网络运维、系统架构),中国移动共提交了3GPP5G文稿700余篇;申请5G相关专利500余项,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专著5部)。
 
  孙滔表示:“在标准制订过程中,中国移动牵头推动了服务化架构(SBA)、软件化与虚拟化、质量可保障的网络切片、新核心网协议体系、统一数据层架构、C/U分离、边缘计算等一系列重要方向,致力于真正将5G网络打造成为一个面向未来、具备先进性的网络。”
 
  据介绍,5G标准第一版分为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两种方案。非独立组网作为过渡方案,以提升热点区域带宽为主要目标,没有独立的信令面,依托4G基站和4G核心网工作,标准进展快。独立组网能实现所有5G的新特性,有利于发挥5G的全部能力,是业界公认的5G目标方案。中国移动一直倡导两种架构协同发展,并在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积极推动5G独立组网标准的成熟。目前,3GPPCT已经启动了5G核心网协议的进一步标准化工作。中国移动继续牵头5G核心网协议等重要项目,按照预定计划于2018年6月完成5G第一版本所有标准化工作,为全面实现5G系统打下基础。
 
  产业推进——“早、大、实”踏出协作步调
 
  基于4G等时代积累的丰富经验,在5G发展的产业协作推进方面,中国移动提前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目前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在业界,中国移动对于5G的产业发展研究启动最早。杨光介绍,早在2013年,中国移动就启动了5G需求研究,到2016年启动了关键技术的测试。2018年,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将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试验。
 
  在已经进行的测试工作中,中国移动的投入非常大,脚步踏得很实。中国移动发挥网络运营优势,全力支持IMT-2020推进组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助力推进全球统一的5G标准,积累了完备的5G测试方案体系和丰富的测试经验。在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中,中国移动参与了6册测试规范编撰,参加了7厂商21项关键技术测试,整个测试工作跨度达14个月,共投入技术骨干53人次、100+人天;在第二阶段技术方案验证中,中国移动参与了1册设备规范、7册测试规范编撰,参加6厂商7大场景测试,目前已投入规范制定、实验室及怀柔外场测试30余人次、50+人天;而在后续的系统验证阶段,中国移动还将大力投入,发挥运营优势,支撑好实验室以及外场测试工作,依托NGMN、GTI2.0等组织,广泛汇聚国际运营商信息,分享试验进展和测试结果,全力支持试验结果和结论,并且围绕国家战略和试验目标推动5G标准的发展。
 
  在11月举行的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端到端商用产品,与中兴、高通实现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R15标准的5G新空口预商用基站与终端样机互通;联合华为推出了预商用5GCPE样机,体积小、功耗低、便携性强,可广泛应用于未来5G预商用网络验证。产业推进的脚步正在加快。
 
  生态构建——联合创新产出丰富成果
 
  “各种智能化的应用,都需要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而通信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如何形成全球统一标准,让大家更高效更方便地利用5G则有赖于标准化的推进。再者,要生产出满足要求的各种产品,就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进步。相对而言,以上这些在4G时代,我们都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和方法,在5G时代,要实现万物互联,最新的一大挑战就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
 
  生态的构建是中国移动5G起步之初就高度重视的环节,2016年成立的5G联合创新中心确立了三大目标:推进5G通信技术成熟,成为垂直行业基础连接能力;孵化融合创新应用和产品;拓展新的商业合作机遇。目前,在中国移动搭建的这一平台上已经汇聚了112家产业合作伙伴,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以及17个跨行业联合创新项目。2017年,5G联合创新中心已经取得了十大创新成果,在5G创新研究报告方面有5G高频系统研究、网联无人机、智能共享单车、追踪器/智能穿戴、智慧停车,在5G创新产品及应用方面有物联小站、小和轻停、锐目,而在技术评估体系方面则推出了移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评估体系。随着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合作程度的加深,健康生态下的5G端到端技术将愈发成熟,更多的创新应用和产品将被孵化,为2020年的正式商用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钟凌江)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移动:4G宽带双剑合璧 收入利润由降转升

    营运收入首次突破7000亿元;通信服务收入、净利润增幅双双由负转正,且均位于行业首位;4G发展全面领先;超越联通坐稳宽带第二把交椅,流量资费同比下降36%……
    2017-03-27
  • 上汽与中国移动、华为发力5G车联网技术

    近日,上汽集团作为5GAA(5G Automotive Association)联盟白金会员暨董事会中唯一的亚洲汽车企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出行服务暨下一代蜂窝车联网(C-V2X)产业的发展。
    2017-07-19
  • 华为亮相中国移动伙伴大会 端到端

    华为亮相中国移动伙伴大会 端到端"武装"5G预商用

    在11月23日到25日的“2017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以“拥抱5G连接未来”为主题,携旗下海思、终端(含荣耀)、运营商业务等全面亮相。
    2017-12-13
  • 中兴通讯:把握时代脉搏的5G弄潮儿

    根据2016年的公司财报数据,尽管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兴通讯仍然取得了同比增长25 82%的利润总额,达到54 14亿元。
    2017-06-09

热点视频

一波不平一波又起!18项罪名还没审完 朴槿惠又要因这事被告上法庭 一波不平一波又起!18项罪名还没审完 朴槿惠又要因这事被告上法庭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