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向智能化生产转变业界:突破口是工业互联网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21





  近两年国内煤炭行业现恢复性增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王虹桥称,在这个过程当中,两化融合促进行煤炭业由数量、输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由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向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转变。
 

  王虹桥是19日在2018第二十一届科博会首届煤矿两化融合成果与智能技术装备推介会上作出上述表述。当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凌文等嘉宾也出席并发表了讲话。
 

  在出席推介会的煤炭行业人士看来,通过两化融合,推动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煤炭行业安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化利用,逐步实现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梁嘉琨说,两化融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发展的方式和经营模式,煤炭企业与互联网等新技术企业跨界的融合正在逐步创建新的业态,助推能源技术革命的进程。
 

  凌文称,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实施方兴未艾,为煤炭行业的两化融合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政策环境。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处长王建伟指出,两化融合进入制造业+互联网的阶段,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突破口是工业互联网。
 

  4月27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育30万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全面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的重点需求;工业APP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应用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工业技术软件化率达到50%,等等。
 

  王建伟认为,煤炭行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既是顺应产业变革趋势、走高质量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交汇背景下,应对挑战和抢抓机遇的必然选择。
 

  梁嘉琨说,这几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与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经营的融合发展,使煤矿管理的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管控和防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营效率、经济效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决策的科技化水平以及在全社会的公认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据梁嘉琨介绍,煤炭智能化生产、快速发展,行业建成了“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近50个,建成了一批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煤化工工厂以及管控一体化的智能化工厂,已开始利用机器人制造煤机产品。同时,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煤炭的交流和流通的方式,目前线上煤炭交易规模已超过全年煤炭交易量的近50%。此外,煤炭企业与新技术企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新型业务,大数据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煤炭行业的各类场景当中。
 

  展望未来,凌文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政策的落地研究,总结、提升、探索出更多适合于煤炭行业的领域和路径。二是加强行业的协同创新,如搭建整个煤炭行业的大数据,需共同努力来加强协同、打破数据“孤岛”。三是加强跨界的融合,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推进智能生产和智能运营的进程。(程春雨)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煤炭业将推市场化债转股示范性案例

    “煤炭行业可能会推出十个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知情人士近日透露,银监会与有关协会正在研究煤炭企业降杠杆等事宜,计划推出一些示范性案例。
    2017-03-23
  • 煤炭业前5个月扭亏为盈 12家煤企中报业绩预增

    今年以来,煤价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尽管5月中下旬开始略有下降,但仅过了不到一个月,随着迎峰度夏高峰期的到来,煤价再次反弹。
    2017-06-28
  • 煤炭业受去产能驱动上半年获五年最好盈利

    煤炭业受去产能驱动上半年获五年最好盈利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共有27家上市公司,截至7月31日,有20家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或盈利预测,除大同煤业表示2017年上半年业绩将有重大变动,其余均称期内将实现盈利,16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47%,盈...
    2017-08-01
  • 价改进入深水区 电力领域仍是突破口

    随着首轮输配电价改革的全面完成,以及价格改革在能源、医疗、农业方面取得的进展,我国价格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97%,未来价格改革将进入“深水区”,改革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进...
    2017-08-0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