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报协成立30周年征文】从告别“铅与火”到走进“中央厨房” ——经济日报社历次重大技改项目回顾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3-13





  三个“第一家”——告别“铅与火”、卫星传版、甩掉“纸与笔”
 
  l985年经济日报确定成为“华光Ⅲ型”大报应用试点,经济日报社印刷厂与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签订了购买2套大报版系统、l套书版照排系统的合同,根据合同要求,滩坊将在1年内完成报纸排版软件的编程设计和各种基本字体的提供,杭州通信设备厂要在8个月内完成四路激光II型激光照排机和激光印字机的研制。l986年9月30日,第1套大报版激光照排系统顺利运抵经济日报社印刷厂。
 
  1987年3月初,经济日报正式拿出一个版面进行计算机排版,经过两个多月历练,5月22日,四个版面全部改为计算机排版。1987年12月3日,经济日报试用了半年的国产华光型计算机激光报纸编排系统,在京通过了电子工业部鉴定及国家经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组织的国家验收。
 
  l988年7月8日,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处理了全部的排字架,彻底告别铅作业时代,使得经济日报社印刷厂成为全国大报印刷厂中,第一家彻底取消铅作业的工厂,印刷厂将最后一块铅版送给了中国印刷博物馆作为纪念收藏。
 
  1989年末,经济日报社印刷厂与邮电部电信总局、传输研究所及其他有关单位开始探讨版面远程传输的技术问题,1990年上半年,确定通过邮电部引进的美国休斯公司的VEST卫星传输系统,利用亚洲一号的信道,进行卫星版面传输试验。
 
  1990年8月29日午夜,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将即将于30日出版的《经济日报》版面,由北京传到广州,试传一次性成功,四版实传时间6分28秒,图文清晰没有误码。《经济日报》成为全国第一家采用卫星传版的报纸。1990年12月17日,由新闻出版署技术发展司和邮电部科技司共同主持通过了鉴定,卫星传版技术获得成功。此后两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开始逐步对卫星传版技术进行扩点,到1993年,12个代印点全部开通。在经济日报带动下,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相继开始应用卫星传版技术。
 
  1997年,经济日报中文采编系统正式投产,成为甩掉“纸与笔”的国内第一家中文报纸。
 
  创出业内“三个第一”的“108工程”
 
  在1998年后的十年中,经济日报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此间虽有若干创新尝试,却没有诞生实质性的变革,但是经济日报此期间技术部门和技术系统整体搬迁的“108工程”,却创出了国内报业技术系统搬迁的“三个第一”。
 
  2006年8月16日,报社编委会从报社整体和长远建设角度考虑,做出了实施技术部门入住新采编大楼的“108工程”的决定。从编委会的决定到10月8日完成技术部门的整体搬迁,只有短短的45天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新机房的设计、建设并完成搬迁,时间异常紧迫,庞大的系统搬迁需要精心周密的组织安排。庞大的整体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任何一道程序的错乱,任何一条线缆的连接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体系统的瘫痪,甚至办报数据的全部丢失,而且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数以百计的设备,数以千计的线缆,既要丝毫无损地拆卸、搬迁,又要准确无误地连接,不出一点儿差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济日报做到了。在这次搬迁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倒计时的72小时。从10月2日的早8点到10月5日的早8点,72小时里要完成所有重要设备的拆卸、安装、连接、开通、调试,而且必须是“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这是对所有参与人员的技术、体能、毅力的一个严峻考验。经过72小时的昼夜奋战,整个采编网络系统和卫星传版系统全部按时开通并正常运行。
 
  “108工程”计划的胜利完成,创出国内报业技术系统搬迁的“三个第一”:
 
  第一个在一套正在运行的技术系统上并且在不影响正常出报的情况下,完成了技术系统的整体搬迁。一般报社的技术系统搬迁,都需要在两套系统的状态下进行:选择在系统的软硬件更新换代时,先建设好新系统,待新系统完全运行正常后,再停运老系统,然后切换到新系统上。而我们“108工程”是将正在运行中的生产系统进行搬迁,这在国内报界可以说是首开先例。
 
  第一个在没有原采编系统开发商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了整体搬迁。当时使用的是1997年由原来的杭州大学迈康公司开发的采编系统,迈康公司2002年已经倒闭。本报的采编系统多年来一直是在没有开发商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保障运行的,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业界奇迹,再将它成功地搬迁,就更是一个奇迹。
 
  第一个在一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么复杂庞大的技术系统整体搬迁,并且在72小时内达到正常出报的水平,实现了无故障、一次试行成功。一般情况下,一个报纸的采编系统从建设到正常运行出报,最少需要半年时间,而经济日报“108工程”从9月8日开工建设到10月8日正常出报,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而且机房建设质量良好,达到国家A类机房标准。
 
  承前启后的第二轮技术改造
 
  截至2008年,报社使用的新闻采编系统、信息检索系统、激光照排系统分别已经运行了11年、14年和9年,超期服役使得系统的性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外,随着经济日报社业务的快速发展,报社工作模式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经济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业务部门也对现有的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当时的旧系统无法满足的。
 
  而且,随着其时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涌现,报社也发出了向新媒体转型改进创新的急切呼声,于是,以技术为重要驱动力的新一轮技术改造,从2009年开始逐渐展开。
 
  经济日报社本轮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更新新闻采编信息系统,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这里面具体内容又包括了机房改造、新建数据库和历史数据迁移、邮件系统升级、内外网物理隔离改造、X86服务器虚拟化等诸多子项目。
 
  本轮技术改造还产生一本专业著作《VMWARE虚拟化技术应用实验》(2011)和若干篇论文,其中《论软件SAN存储多路径的实现方法》获“2012中国报业技术优秀论文”二等奖。
 
  实现媒体融合,走进“中央厨房”
 
  2013年国家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经济日报密切关注媒体融合最新理念和技术,在第二轮技术改造的基础上陆续建设了公共稿库、两微一端、舆情监测、数据服务平台、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全媒体采编平台等项目集,最终于2017年上半年“中央厨房”正式上线。“中央厨房”实现了诸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资源整合,通过“中央厨房”,我们初步实现如下融合目标:
 
  一是打通平台,形成报纸、网站群、微博、微信、客户端联动互动。
 
  二是流程再造,推进媒体融合。合理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好的稿件、版面、产品,能第一时间发出。除了时效性,流程再造更大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新媒体的即时与报纸的深度联动互补的效果。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浪潮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经济日报社十几家成员单位和几十家驻地记者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在本次“中央厨房”项目中,我们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些资源的整合。
 
  此次“中央厨房”项目,实现了多个先进信息系统的集成,其中“一体化经济资讯服务平台”和“全媒体经济舆情监测网络和分析系统”分别获得2017年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基于数据服务平台项目二期技术方案产生的论文《媒体行业数字资产版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构想》获中国报协2016年会三等奖。
 
  回顾经济日报社三十多年历次重大技术改造,我们认识到,特定技术或某个项目有其生命周期,然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是个长期动态过程。经济日报要紧跟技术潮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进一步整合集团范围内的新闻媒体资源,不断深化多种媒体形式在内容、技术、平台、终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科学融合,在新的时期再创辉煌。(作者: 焦繁   作者单位:经济日报社技术创新与服务部)
 
  来源:中国报业协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7年中工作总结大会在中国报协顺利召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7年中工作总结大会在中国报协顺利召开

    7月16日,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在中国报业协会召开2017年中工作总结大会。会议紧紧围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牢记新闻舆论工作“四十八字方针”的职责和使命,总结了2017年上半年的工作,就产经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并...
    2017-07-18
  • 2017年中国报协行业报分会年会在京召开

    2017年中国报协行业报分会年会在京召开

    11月9日,中国报协行业报分会2017年年会在北京中国石化报社召开。会上,胡怀福宣读了“中国报协关于对行业报分会提请任命会长的请示的批复”,中国产经新闻报社社长王跃春任会长。
    2017-11-10
  • 【纪念中国报协成立30周年征文】困境中相遇 拼搏中相守

      转眼间,中国报协已经成立30年了。作为协会工作的一员,许多思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提起笔来一直在思考一个协会的责任、一个社会的担当、一个事业的传承……  30年栉风沐雨,中国报协从一棵小苗萌发新芽,成长壮大为全国...
    2018-02-24

热点视频

张德江:常委会组成人员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决策部署 张德江:常委会组成人员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决策部署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