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怎么成了面试官的内心大戏?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2-07





  招聘歧视,是网络意见对立、价值立场交锋的现实折射,也是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多元交汇期、社会共识沉淀期的细节呈现。
 
  前些天,考研名师张雪峰有关求职“潜规则”的言论惹怒了一众网友,他表示招聘时很讨厌应聘者问五险一金和加班费的问题,他认为那是没啥追求的表现。除此之外,面试被刷的奇葩理由更是层出不穷:有因为“单身狗”的原因而被刷掉,HR认为“单身狗”表明其交际能力有问题;有面试者因当天没有洗头发而被刷掉,公司HR认为前台是公司的门面,每天洗头是基本要求。此外,常见的还有地域歧视、属相歧视、星座歧视,甚至小米公司招聘官曾公开歧视日语专业学生,让他们去“从事电影事业”……
 
  平心而论,用人单位在不违背劳动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企业都有自身情况,可以自由选择应聘者。但是,有些过于奇葩的要求,很难从中理出与工作能力相关的逻辑链条,只是用人单位的“大开脑洞”,甚至面试官个人的“内心大戏”,就让人未免有些不忿。比如询问五险一金和加班费,何以就是没追求,温饱难道不是人生的基本追求?“单身狗”就是交际能力有问题吗,是否可以理解为对情感谨慎负责?这些奇葩规则,往往缺乏已成共识的稳固价值观的支撑,全看面试官如何解读,倘若没有按照他们内心戏的脚本来演,那么就有可能成就一幕求职悲剧。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除了就业市场依然是买方市场、法律保障不够到位这些因素之外,恐怕也是某种社会心态的折射。有很多歧视,即便法律规范极为严密,恐怕也是能规避的,比如明明内心是星座歧视,在拒绝时也可找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规定阻止用人单位不这么说,但不能阻止它这么想。因此,深究这些奇葩规则,一方面从机制性层面改进,另一方面也不妨在社会文化层面反思。
 
  很多就业歧视,往往是社会偏见的固化和放大。比如曾经有美团员工亮出招聘要求:不要简历丑的,不要研究生、博士生,不要开大众车的,不要信中医的,原则上不要“黄泛区”及东北人士。这自然是荒诞的,但细细深究,这些“要求”也常常是互联网上撕扯的热点话题。招聘歧视,是网络意见对立、价值立场交锋的现实折射,也是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多元交汇期、社会共识沉淀期的细节呈现。不妨想想这些年,各大领域抛出了多少形形色色的鄙视链,在互联网上有多少“熊孩子”“油腻男”“广场舞大妈”等标签化术语,从中可以想见,我们要涵养出包容理性的社会心态尚有相当距离,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正是这种缺乏多元包容心的延伸。
 
  倘若社会不提炼出良性对话的基础性规则,不能构建包容多元的文化生态,依然偏见横行、偏狭密布,那么“歧视单身”的现象怕是依然层出不穷,各种“内心戏”也将越发精彩纷呈,我们对“奇葩”想象力的极限,恐怕也会不断被突破。(易之)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