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将军”刘永明:大漠开天路,戈壁变通途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8





  在祖国的版图上,长城以北,黄河以西,有一片辽阔无垠的荒漠。那里黄沙漫天,戈壁偏远,鲜有人踏足。一百年前,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勾画出一个宏大设想:打造“东起北平(北京)、经阿拉善,西至迪化(乌鲁木齐)的第二条进疆大通道”。


刘永明在京新高速公路临白三标项目无人区路段。张宝玉 摄


  一百年后,有一个57岁的工程师,率领着13000多名建设者,带着5000余台(套)机械设备,驻扎进了整段公路中最为艰难也最为华彩的“临白段”(临河至白疙瘩段)。历经500多天的“苦战”,2016年9月15日,几乎横贯中国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百年前的梦想变作了现实。


  他,把筑路当作一生的梦想。他,就是大漠戈壁的“开路先锋”——中国交建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总承包部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刘永明。

施工中沙尘暴来袭。张宝玉 摄


  “知道很难,但不知道这么难”


  “下了车狂风呼啸,站都站不住,漫天的风沙不断往嘴里灌,啥都看不见,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从事路桥建设36年的刘永明,遇到过无数艰险,但当真正进驻内蒙古最西北部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第一眼看到这片沉寂了千年的荒漠戈壁时,刘永明还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环境太差,工程太难!


  来不及多想,他便开始埋头买地图、找地方。他要找的是一个叫“白疙瘩”的地方,那是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最西段的终点,也是筑路大军计划动工的起点之一。白疙瘩这个地名似乎很容易在地图上找到。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短短的路程,建设者们在茫茫荒漠中却足足开了一天的车。


  时断时续的土路,坑坑洼洼的戈壁,漫天呼啸的黄沙……无路、无水、无电、无信号、无人烟,施工资源全部没有,甚至连一棵树也没有。望着这一切,刘永明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原地面复测小分队。资料图


  “如果我在大海架桥,虽然看着是茫茫大海,但可以用导航定位系统找桩打点。可沙漠里没有信号,导航定位系统也用不了。勘测打下的导线桩没一会儿就被风沙埋掉了,前期进场的测量人员几天才找到第一颗桩,后来人们在沙漠中插上竹竿才确定了施工线路。”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位身经百战的“筑路将军”开始意识到任务的严峻性,刘永明要带队建设的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主要位于沙漠戈壁腹地,主线长357.84公里,其中200多公里是无人区。“缺个螺丝,你都要开车到500公里外的酒泉去买。”再加上全年干旱少雨,沙尘暴天气频频光顾,夏季最高气温达42.5℃,地面温度高达60℃,冬季最低气温-36℃,年有效施工期仅5个多月……


  “知道很难,但不知道这么艰难!”回忆起初到戈壁滩上时的场景,刘永明这样说。


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穿越风积沙路段。张宝玉 摄


  “再难!也从未想到过放弃!”


  修路,是刘永明的看家本领,再苦的环境条件他都能想办法克服。没有水,他就带领团队在戈壁深处寻找到陈旧矿井,靠多年渗积水解决施工难题;没有通讯信号,他们就爬遍标段境内的所有山丘,在有微弱信号的山丘高地上建立了通讯基站;没有路,他们就修建了比高速路还长的施工便道……


  茫茫大漠戈壁环境恶劣,人心不稳就谈不上施工,这成了摆在刘永明面前的最大难题。“我们这有很多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都是90后,夜里大风吹着住宿的彩钢房嘎啦嘎啦响,整宿整宿睡不好觉。而且她们还特别爱美,买了好多的衣服,可到了这里连用水都很困难,别说洗衣服了。早期进场人员,一个多月都洗不上澡……”


刘永明和现场工人交谈  张宝玉摄


  大漠戈壁施工注定是一个苦差事,刘永明体谅一线工人的不易,一方面不断给大家加油打气,合理科学安排工期,尽可能创造条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太苦了,加油干完早点撤!”另一方面,为了及时了解大家的困难和想法,刘永明把“支部建在戈壁上”,在年轻建设者们心里埋下使命的种子,以苦为乐,成了这里年轻建设者的独特气质。


  “在这里,没法看电视,玩手机,出门就是荒漠戈壁,想散个步都有可能走丢。所以领导班子成员会抽出时间,和施工人员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创造条件解决大漠深处吃、住、行、医疗、娱乐等实际问题。”所幸,无论再难再苦,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放弃!上千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因为条件艰苦而自行离开工作岗位。


公路两侧修建了1570多万平方米的鱼鳍沙袋网格。张宝玉摄


  “对待大漠戈壁的一草一木,要像对待生命一样!”


  “大漠戈壁寸草不生,几十平方米才能看见一棵草,植被的生长环境太恶劣了。”所以当看到“胡杨林,红柳花” 这样的美景时,刘永明被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深深感动了。不能破坏戈壁滩的一草一木!他暗自下定决心。


  为了防风固沙,他带领工人们在高速公路两侧修建了1570多万平方米的鱼鳍沙袋网格,并在沙袋网格内种植了几十万株红柳。在施工过程中主动避让胡杨树,绕开梭梭、骆驼刺,不让一株植物遭到损坏,并修建环保隔离栅300多公里。为了方便骆驼、羊群迁徙,全长357.84公里的路段架设了通道桥涵400余座。


  此外,施工中还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我们会定期组织人员去收集废弃垃圾,捡三个塑料瓶换瓶水,五个垃圾袋换小礼品,大家也有积极性。”临白三标四分部还特意聘请了当地牧民根登作为环保监督员,“只要发现有任何环境破坏的行为,就向我举报。”

建设过程中,刘永明定期组织工人们收集废弃垃圾。张宝玉 摄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珍惜大漠戈壁的一草一木。”这是刘永明对一批批进驻大漠的建设者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成就了京新高速临白三标段建设的绝色风光。

京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张宝玉 摄


  牧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沙漠天路”终于修通了!


  曾经,这里没有路,出行都靠骆驼,去一趟额济纳旗要走两个月。后来修了沙石路,却颠簸得厉害。如今,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在大漠中铺展开来,连接起北京和乌鲁木齐,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交通要道,途经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6省区,在苍茫的沙漠里一路前行。在沙漠中长大的牧民们亲眼目睹了家乡路途的几多变迁,“现在京新高速都修到了家门口,从黑鹰山镇的嘎查到额济纳旗只需要两个小时。这么平整、宽阔的大路,以前的人们想都不敢想啊!”


  在当地牧民眼中,这条沙漠天路不仅是一条致富路,更是民心路。路修通了,过去以放牧、养羊、骆驼为主要收入的牧民现在很多都办起了超市、餐厅,家里装修了房子,买了小汽车……看着北疆边城和内地的经济、信息、物资交流都日渐便捷,在沙漠戈壁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蒙古族牧民、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名副旗长激动地说:“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的游客成倍增长,旅游收入也翻了几番。哈密瓜和山羊绒收购价格也都提高了,而且运输方便了,损耗也小不少了。京新高速公路对额济纳旗发展的深远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临白三标项目穿越茫茫戈壁。张宝玉 摄


  站在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这条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沙漠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巨龙,在漫漫黄沙与荒芜戈壁中一直蜿蜒,伸向天边。


  刘永明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辛,无怨无悔”的一生,诠释了“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意义。他说,筑路是他一辈子的挚爱!(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慧慧 特约记者 周子奇 张梦璐 杨雪韵 杨旭)


  转自:中国青年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