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报道小组在抗疫斗争中“深入一线”的事迹报道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刘军    时间:2020-09-23





  【第九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主题征文】


广东报道小组在抗疫斗争中“深入一线”的事迹报道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表示,向新闻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进行了肯定。


  南方都市报从除夕夜就派遣记者随医疗队抵达武汉,随后在2月5日继续增派力量,同时和广东其它媒体记者一起组成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进入武汉,接受宣传组的直接指挥。4月26日,南方都市报和广东报道小组从武汉撤离。抗疫期间,以南方都市报为主的广东报道小组成员,舍生忘死、不断深入一线,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在9月8日的全国表彰大会上,广东报道小组组长、南方都市报记者刘军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领导靠前指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是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直接指挥的队伍中最特殊的一支。


  第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它队伍都是一家单位派出一组人马在前方形成一个小团队。广东报道小组是以广东媒体报道团的名义在武汉开展工作的。最开始是由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广东电台五家单位组成。


  2月10号,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广东电台的队伍转移到荆州,武汉留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都和南方周末两支队伍。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一名记者加入广东报道小组,2月20日,南方日报5名记者加入团队,最终形成一个22人的报道小组在前方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其它队伍的领队都是各单位级别较高的负责人,广东报道小组是由南方都市报的首席记者刘军担任。


  第三个特殊之处在于:为了协调这支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队伍,使队伍能够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能充分发挥队伍的战斗力,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报社的主要领导全都靠前亲自指挥。


  在武汉工作期间,广东报道小组组长每天要参加指导组宣传组的例会,2月份,大约有20多天时间,开完会就深夜,甚至到凌晨,组长把会议上传达的疫情最新动态、相关工作要求、重点工作内容、具体任务部署等等第一时间发回给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南方都市报后方领导,同时会将工作部署发给前方的记者。传达完一般到凌晨两点左右。


  3月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工作强度稍有缓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南方都市报的领导,每天都是第一时间看完会议传达的内容,再指导前方团队如何开展工作。所以,前方有宣传组清晰的情况传达和任务部署,后方有宣传部门和报社领导的指挥,广东报道小组就能很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最大程度推动抗疫工作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我既是广东报道小组的组长,也是南方都市报在前方15人队伍的领队,广东报道小组的成员来自各个兄弟单位,除了接受前方组长的指挥,后方单位的领导也会给前方记者进行细致的指导,因此接下来我重点汇报一下南方都市报在前方“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的情况。


  高位统筹前后联动推出致敬最美逆行者系列


  1月底2月初,地方政府和医院方面都不让记者进入病区,主要是担心记者的安全,也担心记者采访影响医生护士人员的抢救工作,也有防护物资不足的因素。报道的质量受到影响。


  2月13号晚上,宣传组发现了问题,认为现场救治的真实的场景没有体现。那段时间南方都市报的摄影记者钟锐钧一直在医院的缓冲区拍摄医生护士从医院走出来的时候,摘下口罩的那个瞬间。


  钟锐钧是广东知名的摄影师,对肖像照片有自己的理解和很高的要求,所以到武汉如此艰苦的地方采访,也带着专业的闪光灯。也因为如此,他拍摄那组肖像照片质量非常高。


  宣传组提出意见之后,前方立即向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报社后方领导进行了反馈。南方都市报的总裁梅志清梅总和总编辑戎明昌戎总在后方调动了整个报社的资源,决定首先推海报,然后开始谋划策划一系列报道产品。


  当天晚上推出的海报产品马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之后陆续又推出图片、文字、H5新媒体产品等等。除了线上的全媒体传播,南方都市报还策划了“线下多场景”的宣传展示方案。


  南方都市报后方团队从2月15日开始,首先联系了广州市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内地标建筑上的30多块LED屏。


  这些屏幕属于不同企业和单位,尺寸各不相同,记者首先要清楚地掌握每一块屏幕是谁家的,然后找到业主一家一家去谈,最后要根据屏幕的尺寸比例和像素专门设计海报。工作量很大、细节非常繁琐,但南都在2月17日,就让那组照片在地标建筑上亮了起来,再次引起轰动。之后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协助下,英雄的形象在全市、全省的各大地标建筑被迅速点亮。这个系列的策划,宣传组、中宣部多次表扬肯定,广东的省委书记李希也做了长篇批示表扬。


  有其它兄弟媒体和兄弟城市来咨询,如何让英雄的形象在城市地标上亮起来,听完南都的经验介绍,觉得短时间内要实现压力太大。


  为什么南都做到了呢?这是南都这几年进行融媒转型和高质量改革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南都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智库型媒体,南都的智媒服务要求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城市比以前扎得更深,对“四力”的要求比以前只生产新闻内容的时候也更高。所以南都团队的策划能力、执行力被锤炼得比较强,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经过反复磨合,已经没有任何阻碍,非常高效。


  坚持职业初心不动摇  坚持创新表达与时俱进


  南方都市报作为一家专业的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南都记者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南都人的职业初心。因此,舆论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是南都记者的基本工作这一点从未动摇,这方面南都强化了机构媒体的优势。比如,重要消息南都可以非常快速地第一时间进行权威发布。报纸媒体深度文字报道的优势也得以很好的维持,次疫情期间刊发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产品。今年3月份,今日头条评选了20篇优质深度报道,南方都市报有2篇报道上榜,是数量最多的媒体机构。


  同时,南都结合社会的需求,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阅读习惯,生产了很多创新表达的内容,采取了很多创新传播的方式。《你摘掉口罩的样子很美》系列照片,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就是一种创新表达和传播。短消息方面,南都除了用文字来表达,也会用短视频在抖音上发布,深度报道会用图片专题和纪录片、微电影的方式等多种方式来呈现。


  另外,针对年轻人的阅读兴趣特点,前方的记者把素材采集好发回去,后方就根据内容的特点专门制作成音频、视频、动画、魔画、条漫,甚至抗疫主题的微信表情包。基本上是受众在哪里,南都就研究如何让新闻产品有效传递到哪里,始终坚持创新表达与时俱进。


  不仅是耳目喉舌还是臂膀和腿脚


  南方都市报在此次抗疫斗争中,除了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功能,同时还深入一线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臂膀和腿脚的功能。


  除夕到武汉的同事赵明,他在汉口医院除了正常的新闻采写报道工作,还去帮医院清理医疗垃圾,帮忙搬运氧气罐。


  广东报道小组到武汉之后,收到的第一个工作要求是,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患者求救的信息,要收集起来上报,想办法和各方联系,帮助大家尽快就医。2月中旬,南都记者发现武汉物资很缺乏,于是搭建了一个物资捐赠平台,从广东募集了一批呼吸机、一大批农产品,专门安排同事跟踪落实这个项目。


  2月下旬的时候,我到社区做志愿者做苦力,搬运生活物资。3月份,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位22岁的姑娘对自己康复信心严重不足。记者我当时在医院里面问她,你出去之后有什么心愿,出去想干什么?她眼睛马上就湿了,说“看病”。记者当时意识到,她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自己能从这个医院里面健康地走出去。


  记者此后不断去医院里面去看望了她,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找和她同龄的护士朋友,以及和她的病情相似、年龄一样但已治愈出院的同龄的人,对她进行安抚、帮她疏解心理压力。


  4月8日,武汉解封之后,南都记者又到潜江和枝江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湖北的特色农场品基本都属于扶贫项目,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当时谈湖北色变,湖北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卖出去,就会坏在地里,农民就会因疫致贫或因疫返贫。


  南都一方面到农村去直播带货,一方面发挥没体力链接资源的优势,动员广东的企业力量为湖北的兄弟搭把手,因此帮助潜江认购小龙虾2.2亿元,帮助枝江认购玛瑙米9660万元。


  有的治愈患者,因为身边的朋友、同学、邻居、甚至家属害怕不敢亲近,心理压力非常大,南都记者约治愈患者到户外跑步、打羽毛球,让他们知道,社会是接受他们的,给他们恢复重回社会的信心……


  参与实际抗疫工作得到宣传组肯定


  参与实际抗疫工作虽未必是媒体机构所长,但在特殊时期,中央指导组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在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提议下,南都立刻行动,充分发挥了链接资源的优势、品牌塑造的优势、权威信息发布的优势,使得抗疫实际工作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前方团队首先把武汉物资缺乏的情况以及宣传组的提议向报社后方领导汇报,报社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非常积极去推动落实。


  2月的武汉还是冬天,广东气候较好,还有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因此南都首先联系了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非常积极,想到广东有一个“粤黑稻稻薯”的农业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是为了帮助黑龙江的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在湛江遂溪那边拿出一些稻田来,在冬天不能种水稻的时候,让黑龙江的农民兄弟在稻田里种上了马铃薯。


  这就要联系黑龙江兄弟,结果黑龙江的农民兄弟特别积极,说土豆还没到采收的季节,提前采收会损失很多重量,但只要武汉有需要可以提前挖。土豆找好了,谁来挖呢?黑龙江兄弟说他们愿意帮忙提前挖。然后就是去找长途货车来运,南都记者联系了广州白云区的一家物流公司,他们很爽快答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那边也找到了跑长途的大货车。当时武汉封城,长途货车只能将土豆运到武汉城外,城内需要找市内的车去接驳,把东西运进城,然后还要找人分发。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其中环节把土豆送给谁的问题就大费周章。当初,南都记者和方舱医院一联系,发现很多方舱医院是自己不做饭的,都是从市内的餐食机构购买服务,我们的土豆捐给私人餐食机构,那就相当于捐给了个人了,显然不行。我们就和“美德志愿者联盟”一起,一家家方舱医院问,问他们做不做饭,要不要土豆,最后才问到市郊的一些方舱医院是自己做饭的,土豆才从广东到武汉方舱医院的餐盒里面。


  这个土豆只是其中的一项物资,南都记者当初拿着驰援武汉的341支医疗队的花名册,让广州后方的同事给相关的负责人一个个打电话,问他们有什么需求,一一记录下来,有的一时没想起来的,我们就主动问,捐呼吸机需不需要、土豆、木瓜、虾、海鲜要不要……背后的工作量是非常大。


  宣传组见南都这个工作的实际效果很好,也让其它媒体学习借鉴。很多人都有疑问,媒体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专心做好报道。事实上,新闻报道工作一直是南都最主要的工作,南都在前方的15位同事和后方联动,92天时间,刊发的防疫相关报道4万多篇,总阅读量超过了了74亿。无论是从量、还是质、还是效,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认为,做新闻报道和做抗疫具体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要是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符合人民的利益的,我们认为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有限的人力,在前方怎么做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我们一直都有考量,是专门做新闻报道还是也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分轻重缓急来推进。


  不仅是在武汉,最近几年来,南都在向智库媒体转型,在社会治理、城市治理方面,也是立足于推动问题解决,在做好报道的同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在武汉和湖北,我们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报道案例汇报


  “离死亡最近的一组报道”——《武汉医生敢死队》


  在武汉的时候因为我是广东报道小组的组长,每天各种服务工作、管理工作等是非常忙碌的。当时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我们报社的领导都反复和我说,让我把重心放在组长工作上,不要那么辛苦还跑去一线去采访。但我当时的身份就是一名记者,而且是南都的首席记者,看到武汉是那样一种状况,到一线去记观察、记录的冲动就特别强烈。加上上面部署的报道任务也非常繁重,要求非常高,我到一线去承担部分任务,团队的压力就小一点。所以我经常往医院跑、往社区跑。


  我们那一组摘掉口罩的照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后,宣传组就认定我们南都的这支队伍特别能打仗。就让我们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记录那里面抢救重症和危重患者的真实情况。于是我从2月16日就和医院联系扎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去了。


  最开始的时候,医院担心我的安全问题,也因为当时的重症救治医院的死亡率非常高,用ICU病房主任的话来说,几乎就是“来一个死一个”。医务人员的信心几乎崩塌,整个医院都没心情接受媒体采访,也不知道怎么面对媒体。


  因为一开始对情况不熟悉,也提不出具体的选题的想法,医生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也没去做争取,我我先从外围入手,到医院听听队长联席工作会议、战时医务处工作会议、护理部工作会议、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等等。


  这一听就不得了,那种战争“炮火”的气息简直是扑面而来,和战争电影特别像。当时因为很多病人因为没有床位拖了很久才住进医院,早期对病毒的认识也非常有限,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救回来,大家感觉无奈,我看到好几位医生在内疚、在自责。


  我记得有一次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会上,ICU的一位负责人就非常无奈地说:“我实在是想不出有什么办法控制这个炎症风暴的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给一些建议。”现场没有人回应。可想而知,当时他内心是多么焦灼。


  在救治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医院为了保证医疗质量,纪律非常严明,开会的时候,谁工作没到位直接通报,各医疗队的病亡率情况,从高到低也是现场公布,死亡病例都要上会讨论,医院领导经常会问,这位病人能不能不死?记录怎么那么简单,这个那个检查有没有做?做了病人死亡之前是什么情况?甚至直接质问医疗队的负责人:“这位病人白死了?”气氛非常紧张,根本没有时间给人愧疚,一位病人没有抢救回来,马上要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投入到下一位患者的抢救工作中来。现场感觉是针锋相对的,实际上是目标的高度一致,都是在围绕怎么把人救回来进行激烈的讨论。


  我当时对这消极的情绪和求真务实的状态都感到非常震撼。我没想到把人救回来那么难,很多时候不同专家的意见是相反的。也完全没想到医院里面的工作氛围有这么浓的火药味。


  因为在医院外面,大家听到的多是感恩,以及礼赞英雄的声音,都在讴歌和感谢白衣战士、白衣天使,这些也都是真实的情况,武汉人民包括我自己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但是,在医院里面,医生对医生,护士对护士进行交流讨论的时候,居然可以铁面无私到那种程度。没有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是做不到的。


  他们的治疗方案随时可能被同行质疑,他们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疏忽会被医院管理方严厉批评,批评完了必须马上整改,整改完还要接受抽查,管理手段是非常严厉的。要知道,当时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里面的17支医疗队都是各地有名的医院,带队的都是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专家,有时候同行批评指责错了,有人想解释一下不是自己的过错马上就被打断,那些对抢救病人没有意义的解释大家是一点耐心都没有。


  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对抢救生命竭尽全力的苦苦探索,这些最珍贵的东西,要是原汁原味记录下来是多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就还是每天去听会,最重要的就是那个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会。


  我发现,医院虽然士气低落,但整体上有股非常积极的力量在带着大家往前走。所以我就决定,我要报道抢救重症患者生命的实况,把这个积极的力量进一步体现出来,给医护人员、给患者、给社会力量和信心。


  在准备做这个选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最多的是要不要插管、什么时候插管,我向医院了解发现,插管小分队这支队伍是离危险最近,抢救危重患者最重要的其中一支队伍。


  我忽然想起来,我们2月7日接受安全培训的时候,专家给我们介绍护目镜和防护面屏的时候说过,说插管的时候医生打开患者气道,高压高浓度污染气体以及呼吸道黏液会喷射出来,这个场景在我脑子里一闪,我都觉得特别吓人,我心想那不就相当于是一挺机枪朝着医生的头部扫射嘛。所以我在想,做重症救治的报道之前,先报道一下这个群体。


  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我感受到的都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看到文字之后能够尽量和我一样有比较立体的感受,那么读者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这个稿子我们出了文字、图片、视频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很热,当时求是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都纷纷转发。宣传组主要负责人说“这是离死亡最近的一组报道”。这篇报道也是我们进驻武汉之后最早的来自“红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生命至上的生动记录——《武汉大决战》


  武汉医生敢死队的报道是在准备做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作品。也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其中一个部分。


  《武汉医生敢死队》和《武汉大决战》的采访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医院到底是如何抢救危重患者的?如何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病亡率的当时还没有比较好的报道呈现出来。


  首先我自己为了搞清楚医院到底是怎么降低病亡率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一直围绕这个命题一边采访、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总结。中间虽然推出了医生敢死队的报道,但这个降低病亡率的问题一直都没有放下,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先去搞清楚危重患者的特征、抢救的难点,搞清楚病亡率为什么那么高。


  然后就观察医院针对这些问题是怎么讨论的、怎么解决的。这些既需要非常细致的观察又需要深入的思考,在当时医院都在忙着抢救病人,你问他这个炎症风暴的问题怎么解决,他会告诉你,但你问一他你怎么降低病亡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太大了,别人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没有人能做出一个全面的总结,而我要把这个问题对读者解释清楚,那么这个总结、提炼的工作需要我自己来。


  我听各种各样的会议,就发现各医疗队之间的病亡率的差别比较明显,战时医务处督查也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就感觉到,各个医疗队不仅医疗救治水平存在差别,管理工作也有差别。救人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管理问题。我就去找副院长汪辉了解医院都有哪些制度,哪些是常规的,哪些是临时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效果,完了之后同样的问题,我又去采访了院长刘继红和战时医务处处长祝伟。三个人一讲完,我基本清楚了他们的每一项措施,也知道采取每一项措施背后的原因,于是我脑子里对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整个思路,和一整套“战法”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思路和战法清晰了之后,其实也可以写稿子了,但会显得空洞,也不够生动。我再提出来对每个具体的措施都跟着医院去实地采访一遍,因为这个时候我对情况非常熟悉了,采访不是简单的我问他答,很多的时候是比较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和我交流,也不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比如战时医务处在抽查医生交接班的时候是否熟悉患者的情况,我发现医生对患者的情况熟悉到让人难以置信。


  工作人员打开电脑随便说一个床位号,当时那位在外面负责的医生顾晓霞就能把患者的名字、性别、年龄、除了新冠之外还有什么病、什么时候住院的、检查的情况怎么样、用了什么药、治疗效果怎么样、接下来怎么治疗等等,非常流利地背出来。她那天还是负责外面清洁区的医生,在病区里面的医生,对患者的情况更熟悉。


  我后来还有些怀疑,去问南方医院在汉口医院的ICU医生吴凤,她对我说她管的病人,随便我挑,她都能背出来。这些患者的情况是每天都在变化,熟悉到那种程度,不是非常专注,没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是做不到的。


  在医院里面,虽然感受到的是负能量很多,但通过深入的采访,我更清晰地看到整个团队在困难中奋力前行的大趋势。看到那种争分夺秒的状态,看到各种措施非常务实、制度的安排很合理、各个环节的都很严谨、大家也很主动,整个工作气氛是每个部门都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没有说踢皮球、相互推卸责任什么的。看到医院医院非常严苛地要求详细记录、仔细分析每个病亡者的死亡曲线,要求在里面寻找共性的规律,强调不能让病人白死。


  我就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场战役不是一支医疗队、不是一个医院在战斗,而是全国人民都在一起战斗,因为我看到各学科在一起联合召开研讨会、看到国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出台的诊疗方案给医院做出指引等等,这些东西首先让我切切实实感到力量、感到希望,有时候甚至会兴奋。我觉得我要把这里最真实的情况传递出去,把我感受到的希望带给大家,让大家能够斗志昂扬地去战斗,这样胜利就会来得更早一些,或许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救回来。


  这篇沐浴炮火半月之久的报道, 3月4日报道刊发后,反响非常强烈。当天晚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院长刘继红给我发微信说报道质量很高,说我帮他们的医院救治工作做了个很好的总结。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要求该医院总结经验,在湖北省全面推广,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随后到该医院调研。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主要领导对这篇报道也是高度认可,报道下面读者留下的3000多条评论,真是好评如潮。


  有很多读者在文末留言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心惊肉跳、惊心动魄、紧张得透不过起来、急的哭起来……还有一些读者不约而同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重症救治工作的现场就是战场。


  今日头条组织专家评审团,把这条报道列为当月最佳20条深度报道的第二位。《新闻战线》的编辑也因为这个稿子找到了我,叫我总结提炼写一篇学术文章。宣传组对这篇报道也非常认可。


  附《武汉大决战》报道读者的部分评论:


  看完这篇文章,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尽职尽心而且高效的医疗团队感到骄傲。相信你们的努力会挽回更多生命,全国人民不会忘记您们,向您们致最崇高的敬礼。


  真难啊,危重病人太多了,为了降低死亡率,医生们真是使出浑身解数,经历了心理和和身体的双重压力,抢救患者的同时也摧垮了自己的身体。太感动了,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湖北有这样的医生护士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心里感觉挺欣慰。作为中国人也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是中国最好。


  什么是英雄?  他们就是英雄!技术求精,工作扎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让我们感受到同济医院作为主人翁的姿态,高要求每一支医疗队努力研究,与疫情赛跑,争分夺秒抢救名人,给自己少一份遗憾,给病人多一份希望,把职责和使命看得高于一切!向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致敬!


  我是一个字 一个字看完的 ,字字千金,字字敲击着内心的灵魂!该怎样形容这群战斗英雄,任何诞都是苍白的。致敬!


  这篇疫情报道让人好像到了救治现场,让人感觉到一线医生真实、紧张、负责、忘我的工作压力,真实地让人感受到“医者仁爱,救死扶伤”的道德情操!


  突发的疫情看到了我国体制的有点和医护人员勇敢忘我奉献的精神,我感动,我敬佩。


  这种惨烈战场形势只有砸门英雄辈出团结协作的中国医疗团队才能应对并最终战胜病魔!,我们的祖国真是太了不起,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做医生真是不容易呀……相信疫情过后,医患关系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改变。我们会记住您们的白衣战士们。


  感谢你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与珍重!使人间少了一例例惨剧,多了一份份温暖与希望……谢谢!!!


  太感人了,你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来没有这么认真仔细看一篇报道,辛苦你们了,最伟大的战士们。


  现在才知道,抢救一个病人有多不容易。


  一字不差看完,有这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在努力拼搏。武汉有希望!湖北有希望!中国有希望!


  看了这篇文章倍感医生救死扶伤的伟大。


  报道采访深入细致,有说服力,同时也有样本和示范意义!谢谢南都作者!


  这篇报道很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群身着防护服,用各种药械同病魔做殊死斗争,抢救生命的过程,让普通人看到他们辛勤的付出。疫情面前,知识分子更应该扮演起清醒着和激励者的角色,让民众在恐慌中获得一份冷静,在黑暗中看到一份光明。在没有良药的时候,信心就是战胜疫情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给了我们信心。


  非常感动!真正的打仗!战疫战役!向百余天使们深深的致敬!!!


  一口气看完了,看得我惊心动魄,真的是比打仗还惊险!


  给这篇报道的作者一个大赞,让百姓对战疫牵线的勇士有了直观的了解。


  感谢南都,非常精彩的报道!让我们读起来,身临其境,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感谢医生们,极强的责任感,拼命的工作,为了每一个患者,“搞回来一个是一个”!历史会记住你们,世界战疫史更将记住你们,不愧是白衣天使。


  谢谢南都报记者,你详细生动地报道了抗疫战线上的正能量,将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力量倍增。


  看了此文章,医务工作者多难啊


  以前一直不怎么喜欢白衣人,现爱上了。


  看到这个报道,非常感动,治病救人,就是战场,就是在和敌人周旋。


  看得热血沸腾,有如身临其境,为你们的精忠报国,与死神赛跑,把患者一个一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真是太伟大了!!!话下儿女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


  急到想哭,向一线医护人员致敬!


  很有深度、力度、温度的报道


  真的是战役,生死之战


  特别希望把他们的经历写成小说,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看得泪流满面


  看这篇报道,能够感受到医生护士们就是在战斗,不是像,就是!他们就是战士!敌人是病毒!希望这次疫情后,大家能改变对医护的态度。


  看到这样深度的报道,更佳理解了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对生命的负责,以及科学施救精准治疗的含义。


  没有硝烟比硝烟还要复杂,白衣天使,你们都是英雄战士。


  医疗界的百团大战


  看了这篇报道之后,才明白救治的难度确实太大了。


  这就是战场中攻城拔寨的急先锋啊


  看着看着老泪纵横,太惨烈了!不亚于一场上甘岭、黑山阻击战、攻克孟良崮。


  看得我是惊心动魄,像坐在中国机长的飞机里。


  此前不理解医生!现在感觉他们真不容易!辛苦了!


  看得我热泪盈眶,太难了


  我都怀疑作者是不是担任过战地记者,真的是把我一个外行人的思维一下带进了救护现场,医护人员各种救助场景在我闹海出现,谢谢作者。致敬医护人员!


  看这篇文章,医生真的了不起,令人尊敬


  谢谢这篇文章,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救援队救死扶伤的真实情况,致敬白衣天使。


  感谢作者给大家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惊心动魄的场面,细致入微的观察,绞尽脑汁的谋略,强强联合的组队,一丝不苟的精神,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灵活机动的应对能力。这些,是对前方抗疫前线的真实写照!太震撼了!真心为前方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点赞!加油!祝你们早日凯旋,早日与家人团聚!


  看到这些图片和一词一句,真正感受到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肩负重任,战胜疫情的决心保卫人民生命争分夺秒救治病人,你们是真正人民英雄,愿你们每一位都凯旋归来。


  中国医生  不愧伟大二字!!


  读着报道就跟着紧张!医生们太辛苦了!你们就是在拼命啊!谢谢所有医护人员。


  这篇文章技术含量高,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得以体现,医生的职业得以最大发挥。


  这就是一部激烈战斗的前线纪实,每一段文字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不仅记载了医护人员仁心与大爱,记载了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惨烈与仓库。这篇文字看得我心跳加快。希望作者一定要好好保存这篇文字,今后一定会有大作用。


  看得我心惊肉跳,这分明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十八般摒弃,十八般武艺悉数用来。少林派刚劲有力,武当派以柔克刚、华山派剑指命脉,峨眉派虚实相间,各展绝技,与新冠做决斗,与死神争输赢。都是中华医林高手,都是中华好儿郎!赞一个!!!


  这些医生竭尽全力救治病患,紧张程度比电影大片还要严重,感谢他们的努力和奉献。


  等疫情结束可以拍部电影,用来向全国人民描述这次灾难中医护人员的付出与伟大。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告慰那些逝去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历:


  刘军  男  南方都市报珠中江新闻部内容总监、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组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刘军前后三次主动请战,于2月5日告别襁褓中的女儿,率广东报道小组奔赴武汉。承担团队繁重管理工作的同时,先后11次深入“红区”采访,长期只睡4-6小时。带领团队制作《你摘下口罩的样子很美》系列、《武汉医生敢死队》、《武汉大决战》均成为不同时期媒体队伍在武汉的代表作之一。此外,他还深入武汉的社区为群众搬运生活物资;积极协助求救患者就医;他组织团队搭建物资捐赠平台,从广东募集约200台呼吸机和大量生活物资;武汉解封后,他又带领团队到湖北潜江和枝江等地为当地农民直播带货,防止农民返贫,帮助认购小龙虾2.2亿元,大米9660万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