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译制:让好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10





  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到《温州一家人》,从《生活启示录》到《甄嬛传》,过去几年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然而,相较于电影年产六七百部、电视剧年产一万三千多集的总量,“走出去”的中国影视作品仍然是少数。语言是制约影视作品“走出去”的重要障碍,很多好作品因为缺乏高品质的译制而走不出国门。


  为提高译制水平,让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2018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法国、英国、乌拉圭、坦桑尼亚、埃及、斯里兰卡、塞内加尔等24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影视机构负责人,围绕“影视互译文化共享”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译制支招。


  1.明确目标受众,减少“文化折扣”


  在我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实践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题材作品,在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可在非洲,这些作品却不怎么受待见,受到非洲观众追捧的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家庭生活剧。


  同样优秀的作品,何以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影视译制研究专家王魏指出,影视译制不仅仅是把台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译制作品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可,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即“走去哪”。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力、兴趣点必然有差异,如果不能明确定位目标,根据目标人群选择相应的传播内容和策略,译制作品传播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影视译制剧对外传播,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非洲。以日本、韩国、越南等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地域相邻、历史相近、文化同源,那里的观众对中国的历史剧、武侠剧、文学改编的作品有浓厚兴趣。而欧美国家跟我国文化差异较大,那里的观众比较喜欢中国的功夫题材作品。非洲由于文化历史与我国均有很大差异,那里的观众很难理解以“忠君爱国”为主题的中国古装剧,也看不懂尔虞我诈的宫斗剧,但非洲国家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非洲当代人的恋爱、生活、奋斗、家庭,跟中国人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表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工作、家庭的影视作品在那里很受欢迎。


  王魏建议,影视译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找到能够突破地域空间局限的共同价值,减少因语言、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折扣”,同时利用好中国元素以保持民族差异性,进而激发当地观众的好奇心。


  不仅是影视题材,译制方法和译制手段也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区别对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金海娜举例说,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比较喜欢配音译制,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有着观看字幕翻译作品的传统,而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等国则有着观看解说配音作品的传统。中国的影视作品外译时要根据目标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译制方法。


  2.多条腿走路,壮大对外影视译制的力量


  目前,我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主要有政府支持的官方模式和依靠市场的商业模式两种。政府的支持,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喀尔喀蒙古语译制项目等,已有1600部中国影视剧被译成了36种语言,登上了100多个国家的电视荧屏。“从长期来看,还是需要推进影视译制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发挥民间影视译制力量的作用。”金海娜说。


  在非洲热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的是国家推动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模式。该剧由政府部门委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制,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最先购买了版权。热播后,非洲不少国家也要求播放《媳妇的美好时代》,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则有偿向这些国家出让转播权,收益由中坦双方共享。这种在政府推动下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非洲比较通行,但市场化程度仍比较低。金海娜认为,每个国家具体的商业化运营还是需要建立在对对象国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近些年,借助于互联网工具,大量翻译发烧友自发翻译起影视作品,“字幕组”就是其中的代表。“字幕组”等民间翻译力量的翻译水平尽管参差不齐,但却搅动了影视译制行业。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麻争旗教授认为,应该团结引导这些民间翻译力量投入到对外影视作品的译制中来,引导他们为促进中国影视的外译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译制,缺乏国际译者的合作,依靠的主要是中国人,“我们需要更多外国人将中国的影视作品翻译成他们的母语”。


  3.加强人才培养 破解人才困境


  在国外看电影《孔子》的译制片时,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发现第一句字幕就译错了,“春秋时期”被翻译成了“战国时期”,这说明目前影视翻译的专业水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反映了我国专业性影视人才短缺的现状。目前,影视译制的人才,尤其是小语种影视译制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我国高校中现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同时开设有影视译制本科、硕士、博士专业。


  在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高晖看来,影视译制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不是懂外语的人都可以做影视译制工作,影视译制翻译必须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和实践检验。比如,字幕的翻译除了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之外,还受到很多限制,最主要的是受到字数和时间的限制。一般说来,屏幕上每次只能显示一行字幕,如果是双语字幕的话可以两行并列,而每行最多允许容纳十五个字,如何用十五个字表达完整的意思,使观众明了,是字幕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另外,字幕对应的是演员的对白,一般来讲一行字幕对应一句对白,对白讲完,字幕就应收回。因此,字幕在屏幕上能持续多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字幕的长短。因此,影视翻译对译者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符合影视译制翻译要求的人才却严重不足。


  高晖建议加大影视译制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影视译制机构可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专业的字幕翻译人才和配音人才,以尽快改变影视译制良莠不齐的现状。金海娜指出,许多从事影视对外译制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边干边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应加大对在职影视译制人员的培训力度。


  近年来,外译的中国影视作品数量日益丰富,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对译制内容、翻译策略、译者、译制过程等问题缺乏考察和评估,译制效果往往也只是通过收视率和媒体报道来评判,渠道过于单一。金海娜建议,未来可以尝试建立涵盖对译制内容、译制主体、译制受众、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估机制,以迅速获得有效反馈,及时调整、完善对外译制活动。(记者 韩业庭)


  原标题:影视译制:让好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4月多部新导演作品上映 青年导演个性十足手法新

    4月多部新导演作品上映 青年导演个性十足手法新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上映不到三天,票房迅速突破3 5亿元。这部叫好叫座的大片还在热映,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又有不少新片登场,如《心迷宫》导演忻钰坤的新作《暴裂无声》、王学博导演处女作《清水里的刀子》等。
    2018-04-02
  • 朱传欣:网络视听作品“二次创作”须依法依规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下发特急文件、约谈相关公司负责人等一系列举措,针对近期一些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播出不规范的问题进行处理,进一步净化网...
    2018-04-17
  • 影视从业者莫拍烂片 多出精品回馈观众和社会

    领奖,并非全都欢天喜地、急不可耐。美国电影界有个金酸莓奖形同烫手山芋,与之相仿,由《青年电影手册》杂志创办的金扫帚奖,以评选年度最差中国电影为能事。对于这个“批评奖”,当几乎所有人避之惟恐不及时,能有人自觉上台...
    2018-04-11
  • 减少文化差异影响 助力中国影视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的“影视互译 文化共享”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邀请了多位中外知名学者和专业人士,从不同侧面探讨影视作品翻译相关的问题,以影视作品为载体,构建不同国...
    2018-05-03

热点视频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震后10年加入新篇章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震后10年加入新篇章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