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让“绿水青山”变发展有机产业“金山银山”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26





  “绿色存量”释放“经济增量”——探索有机产业发展的“洋县模式”

  既要保护朱鹮,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围绕朱鹮保护,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不断发展生态、优化经济,让洋县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发展有机产业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5月23日至24日,首届朱鹮国际论坛在洋县召开。来自中、日、韩的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聚合在一起,共同围绕朱鹮的保护与合作话题进行对话交流,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洋县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诸多成效。


  近些年来,洋县在保护与发展之间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目前,该县已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生产基地由2010年的347公顷发展到现在的8800公顷,朱鹮牌黑米酒、有机红薯粉条远销海外市场。2017年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品牌评估价值达44.5亿元,潜在估价达93.57亿元,名列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朱鹮保护开启绿色航程


  灵巧的朱鹮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低头觅食。洋县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域,也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野外栖息地,人称朱鹮之乡,森林覆盖率达65.5%,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上个世纪80年代,在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和关注。从此,洋县开始探索一条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径。为了保护朱鹮,洋县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木。1983年,根据专家的建议,在朱鹮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农药。1990年,又将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到全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30多年的呵护与关爱,洋县已成为全世界最大最美最和谐的朱鹮家园。


  保护朱鹮积累起的“绿色存量”也逐渐释放出“经济增量”。累计培育有机企业26户,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生产总值的1/10。


  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发展有机产业,把洋县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社会效益,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发展有机产业要让洋县发展实现大跨越!”洋县县长杜家才这样说。


  十余年的朱鹮保护,成就了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肥水沃土。


  依托保护朱鹮造就的优越生态,洋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生态立县”为主题,以“食品安全”为方向,以“品牌战略”为重点,积极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共生,初步形成了“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独具洋县地域特色的朱鹮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土蜂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已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必备品。


  严标准淬炼优品质


  “通过我们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清楚知道,这杯有机黑谷酒的每一粒原料黑谷,来自洋县的哪一块乡间田野,出自哪一位洋县农民之手,在什么时候进入公司的生产线,又在何时出厂,流进杯中。”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隋兆华这样为自己的朱鹮牌有机黑谷酒“代言”。


  秉承匠心,以最严的标准淬炼产品品质。他们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将洋县的原料黑谷包装成品质高档的精品红酒。目前,朱鹮牌有机黑谷酒已畅销全国各地,并成功出口到欧美国际市场,成为汉中市酒行业的第一个出口品牌。


  为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该县坚持在有机示范区内推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并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出台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的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构建县、镇、村有机产业监控网络,在县城设立有机农资配送中心,在相关镇设立6个有机农资定点经销部,严禁非有机投入物流、基地和生产线。


  建立了“不合规产品退出认证机制”等措施,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用规范的管理打造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


  有机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在健康成为大众关注话题的现实语境下,洋县打出了绿色有机种植养殖的王牌,不但从供给方面提供了市场急需的产品,也为农民致富蹚出了一条新路,农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洋县马畅镇高堡村村民王长云就是受益人之一。他每年种植有机黑米都在0.7公顷以上,趁着农闲,还能到收购自家黑米的永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做临时工,除了种植有机黑米单产多收入2000多元,在这里每天还能挣到100多元,收入可观。


  “价钱高,又是订单农业,根本不愁卖。”王长云说,他所在的高堡村年年种植有机黑稻40多公顷,周边的6个村子也都大面积种植黑稻,2000多名农民因此受益。


  平原地区种植有机水稻、果蔬等让农民尝到甜头,丘陵山地种植魔芋也是洋县拓宽有机产业发展另一途径。


  洋县的有机产业已由昔日的“小帆板”发展为今日的“大舰船”。为进一步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打造有机产业集群,该县正在加紧建设西北五省第一个集有机产品加工、科研、贸易、物流信息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目前已招引入驻企业11户,其中万吨有机黑米酒生产线、2000吨有机红薯系列产品生产线、2000吨有机魔芋食品生产线已投产运营。


  “我们要将洋县打造成中国黑色有机食品基地、西北地区的有机产品集散地和有机食品加工集群,同时我们还要将洋县有机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使人一想到有机食品就想到朱鹮,就想到洋县。”该县有机产业领航人、县有机协会会长李天刚对有机产业发展信心满怀。


  现如今,朱鹮和有机,已经成为洋县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姜丹 王梅)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人文交流成陕西自贸试验区最独特优势

    2016年,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38 2万人次,同比增长15 41%,国际旅游收入23 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 91%。越来越多的入境旅游者和越来越长的停留时间,说明陕西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西部的对外人文交流中心。
    2017-04-11
  • 茶产业有望成为陕西特色优势产业

    从陕西省农业厅获悉,2016年陕西省茶产业稳步发展,全省茶园面积超过15 33万公顷,产值达137亿元。下一步,陕西省将坚持做优绿茶、做靓红茶、做大黑茶,力争把茶产业培育成继苹果之后又一特色优势产业。
    2017-04-13
  • 陕西杨凌借势“一带一路”打造现代农业

    杨凌示范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距离陕西省西安市82公里,新亚欧大陆桥、西宝高铁、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条件好,无工业污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科技意识较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2017-04-18
  • 陕西:整合产能资源做强特色品种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自身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原因,陕西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陕西省通过退城入园、组建纺织集团等方式倒逼和促进产业的转型提升
    2017-04-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