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疫”而行 诠释担当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南充日报社    时间:2020-09-22





   【第九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主题征文】


向“疫”而行   诠释担当


  2020年冬春之交,是共和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个时期,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如洪水猛兽般肆虐中华大地。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严峻形势,南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敢打必胜的信念,攻无不克的勇气,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无数微光汇聚,终能驱赶黑暗。在这场鏖战中,南充日报社党委发挥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战斗堡垒作用,指挥、协调、调度、统筹报社疫情宣传与防控各项工作,编辑记者、印务、发行、行政、后勤等人员,勠力同心,精准把握社会关切,发挥特色和优势,精准发声、及时发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全力讲好战“疫”故事,引导舆论,以及时、全面、权威的内容和生动、鲜活、感人的报道,筑牢抗疫舆论阵地,不断汇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痛苦与灾难背后,总有股涅槃重生的力量,在负重前行,在逆向而行。疫情肆虐,南充日报社的编辑、记者用笔、相机、镜头书写英雄,写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


  时代不同,英雄亦不相同,但每个时代,都有顶天立地的平凡英雄。


  英雄是谁?是冲锋火线的医护人员,是闻令而动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守望相助的人民群众,是日夜值守的公安民警……


  刘舒艺、冯方雄、谯灵敏是南充日报社年轻的党员记者、入党积极分子,在他们眼中,英雄似乎离自己很远,“他们可能是与歹徒搏斗的勇士,是守卫边疆的战士,是为国争光的科学家,是倒在工作岗位的人民公仆……”


  一场疫情,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1月25日,大年初一,从这天起,刘舒艺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场寻找英雄之旅。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病房里,他们看到了“全副武装”的“白衣战士”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看到了患者手中举着写有“我很好,请放心”的纸牌牌;


  在南充的街头,他们看到了公安民警、机关干部、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防疫志愿者……当整座城市寂静无声时,他们却一直在保障城市的运营,维护城市的秩序;


  在社区里,他们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奔走在家庭与家庭之间,为居民送菜、送米面油,甚至是倒垃圾……


  这让刘舒艺和同事恍然大悟,“英雄就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芸芸众生,就是那些如此平常的普通人”。于是,他们在稿子中写到:“正是这些一颗颗'不起眼'的螺丝钉,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谱写了全民抗疫的感人篇章。”


  《我很好,请放心》《南充首批20名“白衣战士”驰援武汉》《全员坚守岗位  全力以赴阻击疫情》《党员干部冲在前  战“疫”一线党旗红》……阅读一篇篇报道,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处处动人的细节,交织成震撼人心的英雄图谱,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3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南充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走出病房。至此,南充39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不仅实现确诊患者“清零”目标,还实现“零死亡”目标。


  几乎就在患者走出病房的同时,一直坚守在现场记者李奎的文字、图片、视频已传到南充日报社各大媒体平台,创造了点击量过百万的爆款,在战“疫”的关键时刻,大大提振了一线士气和信心。


  新闻的背后有苦也有乐,但南充日报社一线编辑、记者深知这份职业的分量和责任。


  吴小蓉、张德利是南充日报社副总编辑,在整个疫情期间,两人不仅承担了南充市委主要领导的活动报道,还采写、拍摄了大量一线鲜活战“疫”新闻,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记录现场、捕捉感动、传递力量,以一条条饱含观察与思考的报道,传递疫情防控的“最强音”,记录无数个刻骨铭心的瞬间。


  祝真珍是南充晚报的一名记者,她老公是顺庆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疫情面前,夫妻同时上阵,白天采访、深夜赶稿,早出晚归,面都难得见,只能在电话里互相叮嘱注意安全。“疫情面前,感觉每个南充人都很勇敢,没有畏惧和恐惧,作为新闻战士,就是要浓墨重彩地书写他们,他们是这场艰苦卓绝战疫的中流砥柱。”祝真珍说。


  “病毒扼住了生命的咽喉,绝不会让我们屈服。虽然不能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一线作战,但我们一样是勇敢的病毒狙击手。”1月25日,大年初一,千家万户还在喜庆春节时,南充日报社没有外出、家住本地的编辑、记者全部返岗,投入这场紧急战役中。


  “战'疫'面前,怎能少得了我?”南充日报社记者易立权,党龄3年,24日上午一大早从南充驱车赶往老家湖南邵阳过年,深夜回到家中。得知报社已经全员上岗,25日上午一大早,又泪别父母,开车1000余公里,赶回南充返岗,加入战“疫”队伍,采访、写作,再采访、再写作,一刻也没闲。


  郑琴是南充日报的一名编辑,战“疫”期间,她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手机上、电视上查看过去一天的疫情报告,再通过“朋友圈”,及时“播报”南充的“疫情”。从“0”到“0”,她感慨颇深:“我看到了引领的力量、动员的力量、爱心的力量,我看到了人性的可塑造、可教化,看到了人民坚毅负重、顾全大局。民为邦本,人心可用。”


  齐心战“疫”,记者直击一线,忙碌在外,编校人员则连续奋战,不懈于内,在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编辑部,策划、编辑、组版、校对、签版……抽空连续推送新媒体产品,眼睛盯着手机盯着电脑看到眼花,脖子变硬,喝口茶缓缓劲儿,编、组、校白纸黑字,一丝不苟。


  南充日报要闻部郑渊、贾春、陈冠霖,综合部张亚斌、李星星、刘洋等编辑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常常坚守直到深夜乃至凌晨两三点,每天和打仗一样紧张,从无怨言,只因党媒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小区封闭,每天凭着记者证、工作证明进出小区、各部门,门口保安看证明、查证件时,南充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陆待君、张人夫、秦飞总会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八路军武工队乔装打扮过关卡,潜入县城……“当年他们抗的是日寇,我们现在抗的是新冠。”陆待君说。


  “特殊时刻,作为媒体,不仅要凝聚起强大的战'疫'合力,抗疫过程中时时刻刻涌现出的动人故事,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把它们抢出来、讲出来、存下来。这样的现实纪录,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南充日报颜庆、夏新、刘海3名值班编委一直坚定着这样的信念。


  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一艘扬帆启航的小船,到屹立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巨轮,浩荡的发展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在疫情面前,南充日报社党委充分发挥“主心骨”、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战天斗地的高昂斗志和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迎战一切挑战。


  1月25日深夜,报社党委会议室灯火通明,社党委书记、社长杨雨龙,时任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刘卫颖,时任党委副书记苏亚春,党委委员、副社长梁冬荣,党委委员、南充晚报总编辑蔡荣中,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克安,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吴小蓉等党委班子成员第一时间学习中、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文件、会议精神,对宣传工作与疫情防控进行专题研究与部署。


  会议结束,党委班子成员无惧疫情,靠前指挥,冲锋在前,同一线员工并肩作战,熬更守夜。


  杨雨龙在安排部署打好宣传战役的同时,带领党委(社)办公室何晓东、陈宇恒,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驾驶私家车到市经信局协调口罩、消毒液、医用酒精等防疫物资。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杨雨龙又数次带领何晓东、陈宇恒往返市经信局协调防疫物资,确保全社员工每人都能领到口罩等防疫物资。


  记者手中的稿子,编辑手中的版子,就像医生的手术刀!要把好的南充做法、南充模式总结出来,要把英雄的南充人民写出来,真正写出“有用的”报道,同样可以治病救人!


  如何让报道真正“有用”?


  这是疫情面前,媒体必须答好的一道政治题。


  答好这道题,非常时期,南充日报社党委引领全体员工,特别是党员坚定信仰: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和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各级各层党员干部一样,都是为了这场战“疫”。


  在党委的领导下,在南充日报社,无论是南充日报,还是南充晚报,充分发挥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的优势、担当,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感召力,以感人的故事、丰富的细节、精彩的故事,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疫情期间,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共刊发各类稿件4500余篇,以不同的景深、视角记录抗疫前线发生的一切,或复原防护装具之下白衣战士们的生动面孔,或发掘逆行勇士们过往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脉络,或放大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直击人心的鲜活细节,拉近普通读者与平凡英雄的距离,让人们体会到“勇气”与“牺牲”这些词语的真实份量。


  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功能,一锤定音,疫情期间,《南充日报》组织、策划三组系列评论,整个2月,天天有评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南充日报历史上实属罕见。每篇评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一股众志成城、慷慨赴难、舍生忘死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特别是《有一种情怀叫为民》、《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力量叫团结》“南充战疫启示录”4篇述评,是《南充日报》首次采用“系列述评”方式,对重大的主题进行报道和评论,采用社领导+评论员+记者的方式,集中集体智慧,选题、策划、采访到写作、修改“一条龙”,学习借鉴《人民日报》“任仲平”和《四川日报》“蜀平”做法,打破平常单一的事实报道和评论的方式,夹叙夹议,以南充的做法、事例、人物、经验、故事为主要论据,阐述“为民”“奉献”“担当”“团结”宏大主题,昭示出深刻道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仍旧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英雄的、伟大的中华民族,让读者更清晰、更正确、更客观地看待国家,从而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4篇评论篇篇浏览量超百万,连新华社内部人员都说,如此浏览量在新华云实属少有。


  新媒体平台组成立体传播矩阵,全媒在线、精准发声、多元表达,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解读国家的战略部署,用冷静、温暖的方式传播信息,抚慰心灵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场“战疫”宣传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南充日报社传统媒体快速响应的同时,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新媒体平台齐上阵,形成立体传播矩阵,全网出击,第一时间传递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权威信息,讲好战“疫”故事,引导本地主流舆论,以及时、全面、权威的内容和生动、鲜活、感人的报道,形成一个又一个爆款,彰显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新媒体力量”。


  “从发展角度来说,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了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是新媒体平台的一次练兵、考验。”南充日报社党委做出准确判断。


  迅速传播信息,引导好舆论,新冠疫情发生后,南充日报社“南充见”APP紧急上线,每天第一时间报道疫情防控信息、重要新闻,传播快、正、准、新、全、活,一炮打响,迅速成为南充本地新闻报道反应最快、影响最广、传播最强的第一大新媒体平台。其中,融媒体中心采制的视频新闻《市委书记宋朝华为南充市中心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壮行--“我们等着你们凯旋归来!等着你们安康归来!”》在“南充见”APP首发后,迅速成为爆款,全网总阅读量突破1000万。仅在2月,“南充见”APP阅读量达到300万级、400万级以上的稿件达5条,多条稿件阅读量达到100万级和200万级。


  通过一场疫情的检阅,“南充见”APP这个新生婴儿成功经受大考,如今已成为南充唯一具有新闻资质的客户端,用户数突破110万,已然成为南充日报社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引擎。


  打造一支既能编报、编网,也能编微信、微博、客户端;既能写文字,又能拍图片、拍视频的采编队伍,在疫情期间,南充日报社打破报纸记者只写文字,摄影记者只拍图片,网站记者只拍视频的界限,研究制定分平台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办法,整合日报、晚报传统媒体,以及南充新闻网、南充见APP客户端40余名记者,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根据媒体融合需要,全天24小时滚动式、高频次报道疫情防控、相关资讯信息,所有媒体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第一时间上传至“南充见”APP,重塑采编流程,生产全媒产品,一时间,文字记者拿起相机,摄影记者扛起摄像机,从传统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向文、图、视、音“全媒记者”转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南充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达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科学的防控措施。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媒体人应该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


  战“疫”报道开启,南充日报社旗下各新媒体平台全媒在线、精准发声、多元表达,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解读国家的战略部署;用冷静、温暖的方式提醒读者,抚慰心灵。


  “请大家务必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所有编辑取消轮班,按正常工作日上班”“所有记者迅速对接跑口单位,了解相关情况”……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部门工作群里,紧急通知一个接一个。


  战斗打响!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迅速反应,微博、微信加快更新频率,开设“疫情防控  南充在行动”话题;南充新闻网首页开设《众志成城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专题;“南充见”APP开设《战疫》频道,首页设置专题……强大的传播矩阵在关键时期发出了战“疫”强音。


  线下,记者走访南充各大药店,了解口罩销售情况;走上街头,采访市民对疫情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出门、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知识被迅速制作成短视频、海报、H5、一图读懂等新媒体产品,广泛传播;春节刚过,记者用镜头拍摄南充街头的景象,反映全市人民为抗击疫情的付出与努力……


  与此同时,来自政府部门、定点医院、车站、机场社区、乡村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疫情防控信息,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采编部门及时编辑、发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激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非常时期,媒体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也要科学解读,理性发声。


  在相对隔离的生活里,每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新媒体,这一点,让新媒体人更感责任重大。


  1月23日起,疫情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在短时间内激增,令人眼花缭乱。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把握大势,一方面组织记者及时采访,一方面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权威信息进行发布,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增强群众自我防控意识。


  疫情最严重时刻,南充日报社参与写作的“坚持就是胜利”告全市市民的一封信,第一时间在“南见充”APP首发后,迅速刷爆市民“朋友圈”,形成战“疫”的民心合力;疫情得到控制,市委一手抓战“疫”,一手抓复工复产部署在“南见充”APP首发,更是吹响了“两手抓”的冲锋号、集结号……


  把南充疫情动态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及时传达中省重要部署,时刻紧盯权威网站的信息发布。这些信息有的在晚间,有的在凌晨,不论夜色多深,各媒体平台,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等及时更新。


  新媒体编辑母丹说:“当天的疫情信息不推,我们不睡。”技术维护杜如学几乎24小时吃住在单位。何刚、魏豪成将个人安危抛之脑后,到各县(市、区)、部门推广、指导“南充见”APP,餐馆关门,他们出发时便带上一壶开水,饿了就在车里吃泡面。杜金龙不分昼夜,解决“南充见”APP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读者则在微信里这样回复:“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在本次抗击疫情宣传报道中创意出彩、传播出'圈'、市场出新、品牌出色。”“看到转发分享的内容,感到振奋鼓舞……”一位网友则留言:看到你们密集的报道,就知道有多辛苦,特别时期,也请你们注意身体……


  读者鼓励,编辑记者更加努力!依据疫情的态势和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新媒体随时调整宣传重点。


  驰援武汉,南充共派出4批次医务人员,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多条短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前线日记”系列报道,那是英雄们在前线的点点滴滴……记者与一线医护人员直接联系,利用视频电话的形式,推出“见屏如面”短视频系列报道,一线的医护人通过视频,讲述他们的经历,问候家里的亲人,新媒体成为传递大爱的温暖丝带。


  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时,南充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迅速推出“复工复产”系列报道,互动体验式H5作品《出门上班,请先戴好口罩》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短评《安全的距离是最美的距离》,是对读者的温情提示;“春耕”和“复工”海报,选取丰富的新闻画面,明丽的色彩展示了果州大地生机勃勃的春天。


  1月下旬至3月下旬,疫情最严重的2个月里,“南充见”客户端共计刊发疫情防控相关稿件3484篇(次),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的50余条战“疫”短视频在人民视频发布,“爆款”新媒体产品不断产生。在“南充微信影响力榜单”中,“南充微报”始终位列媒体类微信排行榜第一名。


  印刷和发行人日夜兼程、孤独前行,将一张张带着温热和油墨味道的报纸及时送达到各位读者的手中,让一个个抗疫故事中的动人瞬间传播得更广、更远


  时针拨回,1月28日,大年初四,凌晨2时许,为于顺庆区白土坝片区的南充日报社川东北报业印务中心印刷车间里,灯火通明,大型印刷机运转不停,作为印刷业务主要负责人,全武权坚守车间,40位印刷工人全员上岗,尽管时值农历新年,尽管夜深人静,尽管疫情严峻,但印刷厂的每一位员工坚持上岗,为的就是亲手触摸那一张张印刷出来还带有温度和油墨味的报纸。


  “疫情特殊时期,单位有召唤,就应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今年56岁的何国荣,在印刷厂工作已十余年,是印刷工里最年长的工人,在他的记忆里,数不清的夜晚是在印刷车间里度过的,但在“过年+疫情”这样特殊的时期里与印刷车间相伴,这还是仅有的一次。


  由于工作特殊性,每天晚上零点上班,疫情期间,何国荣总是刚过11点便来到印刷车间,除了常规检查机器设备外,总是细心地将每个角落进行喷洒消毒。每一位进出印刷车间的工作人员,都做好体温测量和登记,在确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再做印刷工作。


  “报社的编辑记者每天采访编稿,很是辛苦,报纸每天排版清样的时间差不多都在凌晨两、三点左右,待到他们的劳动成果送到印刷厂后,立即启动印刷工序。”全武权说,报纸排版、印刷是一个有机整体,编辑记者与印刷工人亦是一家人,平时大家齐心协力做好报纸出版,在疫情那么特殊又严峻的情况下,报社所有人更是心聚在一起、力用在一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宣传报道做得出彩。


  每一个夜里,南充日报社川东北报业印务中心印刷车间里,印刷工人们戴着口罩,认真地把排完版的一面报纸的内容复印到一张铝板上,然后开始复印、上色、印刷、打包……


  每一个夜里,包括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在内的20余万份报纸都在这里新鲜印刷出版……


  到了清晨5点半左右,报社27名报纸投递员便准时等候在印刷厂门口,这27名投递员每天要负责市辖三区所有机关单位、街道社区的报纸投放工作,每天主城区共计3.3万份报纸的投递量,27个人平均每人要承担1200余份的投递任务,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是人人坚守。


  “特殊时期,出报纸了,投递员的责任更是重大,要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千家万户,千万读者,即使是如临大敌,也不能退缩!”王晓成是南充日报社发行经理,每天凌晨,他都第一时间把出报的消息在微信工作群里告诉给每一位投递员,告诉大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做好迎接疫情笼罩下的投递工作。


  任平是一名有着十几年的投递经验的老投递员,负责的是高坪龙门片区的报纸投递任务,这也是所有投递路线中最长的一条。


  疫情期间,任平每天早上5点骑着电瓶车出门,街上空无一人,到达印刷厂等候新鲜印刷出来的报纸,然后打包装车,就马不停蹄地向龙门片区骑,时间分秒过去,6点、7点、8点、9点,天一点点亮了起来,但街上依旧是空空旷旷,几乎看不到人。


  “只有把每一份报纸送到机关单位、街道社区的门卫手中,我才放心。”任平说。


  正是报社印刷和发行人的日夜兼程与孤独前行,一张张带着温热和油墨味道的报纸,才得以及时地送达到各位读者的手中,全市一个个鲜活的抗疫故事和感动瞬间就这样,通过报纸走进每一位市民和读者心中。


  其实,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南充日报社各个部门都在坚守、奋斗,形成了报社的战“疫”合力:后勤部门,每天跑单位、跑部门,为报社组织口罩、消毒药水、测温枪等抗“疫”物资,为员工准备可口的饭菜,严格对每一位进出报社大楼的人员测温、登记;经营部门多方组织专题,为报社创收;办公室及时向各部门传达党委指令,保证全报社有序运转……


  党媒的旗帜作用充分发挥,南充日报社全体员工在疫情中体现出来的不忘初心、临危不惧、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精诚团结、创新创造“战'疫'精神”,感动了南充市委。市委书记宋朝华动情地说,在这场与疫情的战斗中,宣传发挥了半壁江山的作用!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忠臣多次莅临报社慰问一线员工。


  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城乡生机逐渐复苏,一路风雨同行、一道并肩战斗,现在来回顾这段战“疫”的日子,我们发现,媒体人同样是战士,同样是英雄群体的一分子。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责任担当,也是情怀自觉。一场疫情,不仅锻炼着他们的能力,也升华着他们的思想。


  于无声处听惊雷。南充新闻人的故事,也是全国新闻人的缩影,如今来听他们正气凛然的故事,听他们为家为国的心声,听他们气吞山河的呐喊,这中间,同样有太多的瞬间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感动值得珍藏,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书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