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演出行业重振之路去向何方?剧场的春天并不遥远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18





20201016090721512.jpeg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你进剧场看演出了吗?昨日,第四届“全国剧场大会”在琴台音乐厅举办,近200家国内剧场疫情后首聚首。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健提到,经历长时间的停摆后,各地演出市场行业信心正在持续提振——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就共计迎来演出7500场,观演人数突破480万人次。


  自5月12日恢复演出审批以来,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累计审批营业性演出活动11638批次,为去年同期的77.43%。截止到九月底,全国已开放剧场1162家,占总数的53.87%。会上,多位国内演出界“大佬”同时提到,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为更多观众提供服务,已成为剧院及演出行业亟待解决的命题。


  困境


  仍有半数剧场无法营业


  当天上午,《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变局之路》的主题论坛引发众多关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就在论坛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5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规定观众人数不得超过30%后,大部分剧场仍然无法开业,而即使在8月份剧场可售票人数提升到50%之后,依然有过半数的剧场无法正常营业。“单一或主要依靠票房收入的经营模式不仅在常态下难以维持剧场的成本支出,在当下更是无法维系剧场自身的生存。”他分析称。


  疫情爆发后不少剧院适时推出的“网络云演出”,在他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抱佛脚”,“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摸索了一些经验,但却鲜有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朱克宁认为,当下的演出行业尚未走到必然向网络延伸的处境,“线下演出仍具有庞大的市场和挖掘的潜力。演出从业者考虑更多的是疫情后如何从线下演出中挽回损失,对于线上演出,并未认真当回事。”


  机遇


  18个重头项目签出意向合作书


  走到2020年10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依赖场馆和线下的演出行业要往何处去?


  朱克宁认为,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不应该是简单地把“线下演出搬到线上”,“而是需要创造出不同于现场演出的新的表现形式。”


  此外,他呼吁剧院开启多种经营,降低剧场对票房收入的依赖,比如开展艺术培训和教育活动等。


  为助力湖北演出行业整体复苏,在本届剧场大会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特别设置了湖北项目推介会,着力推动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演出项目走向全国。


  推介会后,包括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华北演艺联盟、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艺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广州大剧院、辽宁省铁岭文化产业集团、厦门中鱼同创文化有限公司等十家机构分别与湖北省京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歌舞剧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湖北省襄阳市艺术剧院、武汉说唱团等院团单位,就18个包含话剧、黄梅戏、花鼓戏、汉剧、楚剧、音乐剧、曲艺轻喜剧等在内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项目签订意向合作书。


  据悉,本届全国剧场大会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剧场委员会主办,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转自:楚天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