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建筑里种下乡愁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01





 

  袁烽主持设计的“竹里”。林边摄
 

  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牡丹园居民聚居点。 肖定怀摄(视觉四川)
 

  四川四个项目亮相世界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展——


  5月28日,一个平常的周一下午。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新场丁村分园的61名小朋友,又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读绘本、做游戏、观察植物生长……


  孩子们或许并不知道,远在意大利威尼斯,这所幼儿园的设计方案、建筑模型和照片,正在被参观者反复欣赏——近日开幕的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由建筑师陈屹峰担纲设计的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新场丁村分园(以下简称“丁村幼儿园”),受邀作为中国国家馆的30多个参展项目之一亮相。


  而在主题为“我们的乡村”的中国国家馆内,还有3个位于四川的参展项目引人关注,即阿坝州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重建”、巴中市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重建”以及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里”。这些项目或者展现出现代建筑技术在灾后重建,尤其是在普通居民建筑中的运用,或者体现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机结合,或者呈现出对儿童等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融合乡土气息、科技含量、人文关怀、艺术品位为一体,对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这四个项目究竟有多大“能耐”跻身世界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展,记者实地走访,解密玄机。


  1 灾后重建 怎么再造家园氛围


  过去十年,四川发生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需求和契机,让不少建筑师投身四川乡村,做出许多令人称道的作品。


  从丁村上空俯瞰,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小河从山脚蜿蜒而过,丁村居民便在河边修筑房屋、开垦农田、繁衍生息。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丁村幼儿园,坐落在村边的一块台地上。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一家公益组织向灾区捐建了十多所幼儿园,丁村幼儿园便是其中一所。“项目用地向西对着一个山口,让人在大山之中仍能感知到远方的存在。附近的村落与自然紧密依存,又和它微妙地对峙着,气氛安宁而静谧。”第一次从上海来到丁村现场考察时,陈屹峰便觉得这里很温馨,新建筑应该契合这种家园氛围。


  这样的理念,也源于对儿童心理的认识。陈屹峰认为,如果让幼儿园拥有家的感觉,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


  丁村幼儿园原址是一所废弃的乡村小学,可使用的面积达1500平方米,如何设计才能有“家”的感觉?陈屹峰将其设想成一个村子。“按照不同年级的教室和活动室、食堂、办公楼等功能,我们把1500平方米拆成9座两层的小房子。这些‘村舍’排成两排,就像伸展的手臂阻挡周围的大山,围合出一个朝向西侧山口的U形广场。”


  近十年来,灾后重建吸引了一些专业建筑设计力量介入,不少融合乡土气息、科技含量、人文关怀、艺术品位的项目由此诞生。“杨柳村重建”和“金台村重建”也颇具代表性。


  不久前,著名建筑杂志《Dazeen》评选出“2017年度十佳住宅设计”,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林君翰领衔担纲的金台村重建项目入选。远远望去,22栋居民楼集中分布在一片山间平地,红褐色外墙令人想起有名的巴山红叶。每栋房屋顶部均有阶梯式的屋顶农场,村民不仅可以种菜自给自足,凭栏眺望远处风景也别有一番滋味。


  然而此前,金台村住房大都是土坯房。2008年和2010年,金台村先后遭遇地震和泥石流侵袭,不少村民房屋被毁。通过公益组织牵线,林君翰一行到金台村实地考察,与村民讨论重建方案。“因为当地适合建房的土地有限,金台村将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与乡村环境结合,屋顶提供自给自足的种植场地,地面开放空间可以开展简单的家庭作坊。”林君翰希望在保护村庄共同利益的同时,营造出全新的乡村景观。


  灾后重建建筑必须抗震,由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主持设计的杨柳村重建,采用的是轻钢生态房构造系统。“杨柳村很多人从事木构建筑修造,轻钢房对他们来说其实有些类似,只不过把木头换成了钢材,把榫卯换成了螺栓。”谢英俊说,以轻钢龙骨搭起建筑结构之后,精通传统叠石建筑技术的村民砌石为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装饰。


  谢英俊强调利用本地化、可回收利用、降解的天然材料,而少用砖、水泥等制造过程高耗能、高污染且无法回收降解的建材。这样一来,杨柳村的新房不仅增强了抗震效果,羌族传统建筑技艺和审美风格也得以保存。


  2 “本土化” 种进建筑一丝一缝


  乡村建筑如何才有“乡土”气息?建筑外观只是表面因素。探究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施工人员乃至建筑规模,往往都能找到“本土化”的痕迹。


  来到道明镇“竹艺村”,一座俯瞰形同数学符号“∞”(无穷大)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名为“竹里”的钢木结构青瓦房兼具餐饮、会议、展览等功能,2017年初建成运营至今。建筑内部围成两个院落,其中之一铺满碎石、栽种景观植物,另一个挖出一方水池,任鱼儿自在游弋,充满令人心静的禅意。


  对于建筑师袁烽而言,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其灵感来源却十分“本土”:陆游在崇州为官时写下的《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陆游把道明当地的野趣描绘得很自然,设计便拾取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质。”袁烽介绍,建筑场地位于此前农户的宅基地上,背靠小溪和竹林,面朝广袤的油菜花田,具有十分典型的川西林盘特征。“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保留一草一木,建立一个当代建筑与自然乡村的对话。”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经过反复考察与思索,“两个相邻的圆形”这一设计思路很快在袁烽脑海里成型。在他看来,这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现场两块相邻的宅基地,也更有利于使用灰瓦,延续川西民居特色。


  道明竹编是当地著名的文化名片,“竹里”的设计自然考虑融入相关元素。不过袁烽等人调研后发现,当地竹子的性能和竹编工艺并不适合建筑主体,更适宜作为围护结构和外墙。设计团队通过与竹编艺人杨隆梅一家交流和20多次打样,终于找到将小尺度的竹编运用于建筑的方法:室内墙面竹节般的纹理,外立面上半圆筒状的竹编装饰……


  由于建筑工艺、审美习惯、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灾后重建中的乡村建筑,往往体现出更明显的“本土化”特点。“相比城市,乡村建筑类型相对单一。因此在乡村设计建筑,我们会更注重‘在地性’。”陈屹峰透露,丁村幼儿园施工人员都来自当地,建筑材料也大都就近采购,外墙还特意贴上一层当地的页岩烧结砖,兼顾防水和装饰效果。


  重建家园更要重建人心。谢英俊在杨柳村重建项目中推广“协力造屋”模式。村民组织起18个人的工作队,几个月的时间里轮流上工竖起56户屋架,让每家人节省了上万元。大家唱着山歌、喊着号子共同劳动,重振了社区凝聚力。


  为了让“协力造屋”顺利推行,谢英俊团队在后端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将轻钢生态房结构简化,研制出自己的连接系统,让它像宜家家具一样易于普通人组装。建材生产环节通过数字化控制对原材料卷钢进行成型加工,可以精确计算项目用钢量、预留孔洞位置、螺丝配件数量等。“简化构法,让村民亲自参与。”


  3 乡村建筑 不只是简单“造房子”


  优秀的乡村建筑不只解决技术问题,还要应对乡村发展变迁带来的需求和挑战。一座乡村建筑可以成为一个样本,描绘一幅关于美丽乡村的蓝图。


  金台村重建,并非林君翰接手的唯一乡村建筑项目,每年他都会深入内地,在不少偏远乡村做调研和建筑设计。而这一切的起点,是2006年,他和同事在香港大学发起成立非营利性设计研究机构“城村架构”。


  为何选择投身乡村建筑事业?林君翰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农民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赚了钱带回老家建房,这使得乡村的人口密度在下降,建筑密度却在上升,而它们的外观“通常都一个样”。“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用设计来应对这些矛盾,不只是处理建筑的问题。”


  这样的理念,在金台村重建中得到体现。由于建筑用地太少,项目团队只能提高建筑密度,牺牲掉以前每家都有的大院坝。村民红白喜事、置办酒席如何解决?改到新修的社区中心进行。尽管空间有限且只能共用,这一举措还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公共生活需求。


  十多年来,“城村架构”已在陕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完成近20项乡村建筑实践,这也是近年来“乡建”热潮的一个缩影。


  不少建筑师认为,乡村建筑不只是简单的“造房子”,还应借此回应乡村现代发展需求,或者为未来的乡村建筑提供灵感。“竹里”的诞生,就为乡村建筑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竹里的建设工地上,已经很难找到40岁以下的工人。”短短50多天的工期,如何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在工厂里完成木结构预制,然后运送到现场进行组装。“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的乡村建筑产业,近期内还无法被完全取代。竹里的探索意义在于,一旦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可能带来一次乡村建筑的产业升级。”袁烽说。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于1895年开始举行,是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目前奇数年举办艺术展,偶数年举办建筑展。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从今年5月26日持续至11月25日,来自全球各地的71位建筑师和63个国家展馆将集中呈现作品。中国国家馆主题为“我们的乡村”,以“业、旅、社、文、居、拓”六大板块,展示建筑师近年来在中国乡村完成的30多个建筑项目。(余如波)


  原标题:在乡村建筑里种下乡愁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乡村旅游面临“成长的烦恼” 需靠品牌上台阶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清明假日旅游市场信息显示,清明返乡祭祖后,许多游客选择就近到郊野景区、公园、古镇等旅游,回忆家乡往事,感受风土人情,带动了乡村旅游市场火热。
    2018-04-11
  • 文化和旅游部为何关注这场西部的乡村马拉松?

    文化和旅游部为何关注这场西部的乡村马拉松?

    近日,一场将要在四川武胜起跑的乡村马拉松赛被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刊文关注。配图中一群人奔跑在田野和绿树环绕中,轻松而畅快,呈现出“体育+旅游”融合带给乡村的改变和赋予人的快乐。
    2018-04-13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该做什么来打造品牌?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都不会变。乡村是城里人心灵诗意栖息的精神麦田,也是滋养非遗的根脉和土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从...
    2018-04-16
  • 紧贴农民需求 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复兴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只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2018-04-24

热点视频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