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亮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10





  波澜壮阔的7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6亿元到2018年的4万亿元的跨越,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的巨大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巨大改善,科教文卫事业也结出累累硕果。


  综合实力“上台阶”


  城乡居民收入提前达到小康标准


  如何形容70年来四川经济的巨大变迁?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熊建中打了个比方:“上台阶。”


  首先,从经济实力上看,四川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6亿元到2018年的4万亿。“现在一年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川50年经济总量的总和。现在一天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有110亿元左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5年的总和,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两个月的经济总量。”熊建中说。


  第二,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熊建中拿出一组数据:城镇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338元增至2018年的33216元,农民收入从127元增至13331元。“如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居民收入标准来看,四川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标准。”


  第三,老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来。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161元增加到2018年的23484元,居民消费从追求温饱和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品质转变。201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35.2%,比1978年下降27.4和38.4个百分点。“同时,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018年的71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贫困发生率已从9.6%下降到1.1%。”熊建中表示。


  第四,发展质量方面,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四川GDP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4%,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56.2%,70年间年均增长18%。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子信息等五大万亿支柱产业的营业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八成,数字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规模居西部第一。


  熊建中还指出,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而成都平原经济区GDP超过2.5万亿,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齐头并进,经济总量均超过6000亿元。16个市州跨进千亿俱乐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有118个经济总量过百亿,此外,在开放发展方面,四川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347家,进出口总额达899.4亿美元,“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正加速形成。


  服务业“四连跳”


  2018年四川服务业总量突破2万亿元


  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四川服务业增幅的迅猛程度:1952年,服务业规模仅为6.4亿元,而到了2018年,服务业总量达到了2.1万亿元,是1952年的3280倍。如今,四川服务业总量已居于全国第8位。从总量从不足10亿元到百亿、千亿、万亿乃至2万亿,四川服务业总量实现了“四连跳”的历史性跨越。


  从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到翻身抬头做“老大”,四川的服务业又经历了哪些变化?省商务厅副厅长刘祥超表示,进入“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与日俱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过去,四川服务业主要以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传统业态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下,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加速重构传统服务业迭代升级。


  同时,四川还积极深化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商贸流动创新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2018年,四川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71亿元,是1978年的690倍,年均增长11.6%。科技服务业成长为千亿级产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个。电子商务表现尤为突出,交易额累计突破3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其中171个重点电商平台实现交易额9000亿元,全省的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680亿元,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6.6万亿元。


  科技发展“弱到强”


  科技对四川经济贡献率达到56%


  经过70年的发展,四川科技也经历了从奠基到实施“科教兴川”战略阶段。如今,四川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大省,正在向科技强省迈进。


  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田云辉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这个迈进过程中,科技支撑发展由弱到强。“国家先后在川布局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基地。全省现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区22个,2018年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


  不仅如此,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75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6%。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6%。在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健康水平、治理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在农业领域,育种创新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人口健康领域,艾滋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生物医药、创新中药等方面一批标志性成果广泛服务民生。


  从科技基础规模方面看,田云辉也提供了一组数据:2018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2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20倍;全社会科技投入737亿元、地方政府科技投入147.9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70倍。


  另外,从1984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开启了四川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后,四川先后开展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等重大改革。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速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结合,为四川省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工业进入“快车道”


  四川工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70年来,四川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断壮大。据数据显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全省工业增加值不足2.5亿元,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突破1.2万亿元。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顾红松表示,在经历了四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后,四川工业积淀了一定基础。1978年,四川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59.4亿元。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四川逐步建立了以军工、电子、食品、纺织、冶金、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四川工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顾红松谈到,之后四川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41个工业大类全部齐备的工业体系。


  去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将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2018年,五大支柱产业(含软件)主营业务收入达3.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81.7%;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型显示、5G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跻身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总量达1.2万亿元。


  同时,四川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集团扩大经营权试点,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探索发展民营经济,一大批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新希望、五粮液、长虹等一批企业营业收入迈向千亿元,通威、蓝剑、科伦等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英特尔、富士康、一汽大众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川发展。到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1.4万户。汽车、微型计算机、手机等高端产品生产从无到有,分别达到230万辆、1.2亿台和1.6亿台,居全国前列。


  农产品“拔头筹”


  25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当前正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用绿色、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实现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70年来,四川的农业农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25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党委书记肖小余举例说,如在粮油产业,油菜籽、马铃薯、杂交水稻产种量、再生稻4个品种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水产产业,有鲶鱼、鮰鱼和长吻鮠3个品种产量全国第一。“每10个柠檬、血橙,就有8个摘自四川的枝头;每10袋泡菜,就有7袋来自四川……”


  同时,四川作为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一直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新项目的经济收入达到了1600亿元,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景区220个,主题公园440个。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已达4426.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比1949年增长242.2倍。全省的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090.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3493.7万吨,增长2.2倍。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长,其中水果产量比1949年增加1076.6万吨,增长262.6倍,年均增长8.4%。


  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经济上台阶


  四川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6亿元到2018年的4万亿;


  2018年经济总量达到40678亿元,此后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加快发展,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全国快0.8个百分点;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


  结构大升级


  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9:37.7:51.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占据“半壁江山”。


  1978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十亿元的仅有6个市,2018年16个市(州)跨进千亿俱乐部,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增加到118个。


  蜀道不再难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65亿元,是1978年的1200倍。


  “蜀道难”变“蜀道通”。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建成通车,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4个。


  2018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1,天然气产量达到370亿立方米,初步建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科教文卫兴


  普通高校从1978年末的28所增至126所,在校生规模达157万人,是1950年的188倍;


  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授权1.2万件;


  2018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1539个、是1978年的6倍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9.9万张、是1978年的4倍以上;


  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


  2018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43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2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8636万人。


  转自: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四川打造“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新格局

    3月10日,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南充市仪陇县举行全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会议就如何借助农村电商实现精准扶贫,展开讨论。
    2017-03-21
  • 四川力争到2020年白酒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四川白酒产业将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产业创新、绿色、开放发展,力争到2020年白酒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支撑饮料食品万亿元产业打造
    2017-03-21
  • 四川多举措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四川老工业基地是指国家“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以及以本地区矿产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2017-03-22
  • 今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完成1.8万亿元产值

    近日,四川省科技厅透露,今年该省将组织实施15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 8万亿元,增长9%左右
    2017-03-23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