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原创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划亮点:首提“公共事务用地” 强化公卫建设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8-31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除了此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中,已经重点强调的“老城不能再拆”、更大空间保障政治中心功能、注重疏解减量提质等要点以外,规划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和亮点?批复版本规划与此前的公式版本有何细节区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了以下要点。

  京津冀规划“三步走”

  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2019年初,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而本次规划的出炉,被认为是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从定位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这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在解读规划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一个空间战略、区域战略。有三步非常明显的空间性的战略,第一步是明确通州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第二步是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第三步是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

  在李晓江看来,“一核两翼”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三个职能原来都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地区或者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周围。而随着“一核两翼”的推进,李晓江认为,北京的行政功能转移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而雄安新区首要任务是承接着疏解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时也承接首都地区发展的一些功能外溢甚至增量,而首都功能核心区,把首都的一些非核心功能转移出去了,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职能”。

  强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增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被认为是规划批复版跟草案最大的区别。

  规划指出,以存量挖潜、时空多元共享的方式,探索有限空间内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均等化、人性化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保障公众对教育、健康、养老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文化、体育、生活性服务业以及绿色空间的多元需求。以人口调控为基础,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4.6张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另外,到2035年,千人居家为老服务床位与机构养老服务床位达到10.4张左右。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技术负责人石晓东表示,今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对北京公共卫生体系是一次大考,让我们认识到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关系到首都功能的保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最后这个版本里面,专门补充了关于重大疫情防控的机制的内容,夯实了公共卫生基层的基础的相关的要求,把健康理念贯穿到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来增强城市的韧性。

  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被认为是“内循环”时代重要的增长点。由于首都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平房区、简易楼和,产权关系复杂,如何在保障核心区功能,做好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此次规划的另一大亮点。

  据了解,北京市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有三大方面。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根据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不仅是街区保护更新,在此次规划中,老旧小区改造也被重点强调。

  据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介绍,规划在公示阶段,32个街道微展厅收到上千条意见和建议,其中与居住环境改善相关的意见建议达到了19.8%,是第一大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规划》的批复中,还专门提到,常抓不懈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物业管理、加装电梯、居家养老、便民设施等工作,探索更新改造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北京目前的一些老旧小区改造探索中,物业管理,便民服务设施运营,养老、家政、维修等社会服务提供,本来就是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收益途径。此次批复专门点出要抓好上述工作,或许意味着相关政策可能进一步放开。

  首提“公共事务用地”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部分,规划提出,要适当提高公共管理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稳固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比例关系,促进用地复合利用,职住用地比例维持在1:2.6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是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具体来看,所谓公共事务用地,是指允许用地内结合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其主要目的,是适应近远期不同阶段居民需求变化。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通过新增公共事务用地,一方面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强规划的适应性,体现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开展规划编制的科学理念。下阶段,将对公共事务用地的规划管理审批流程进行研究,明确公共事务用地内功能转换的简易程序,以确保实现灵活转换的初衷。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