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之城与游客的“双向奔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7





  第一天,在杭州游西湖、逛武林夜市;第四天,在宁波参观天一阁、访鼓楼……近日,一位韩国博主手绘的“亚运旅游攻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这位博主四天三晚行程中,除了观看赛事,还详细规划了杭州、绍兴、宁波等亚运城市的18个景点及地方美食的打卡计划,被网友评论堪比中国大学生“特种兵旅游”。


  借助亚运会契机,杭州将与海内外游客迎来一场“双向奔赴”。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杭州文旅业就呈现出“热力回归”态势。数据显示,1-6月,杭州市接待总人次53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5亿元,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同期增长64.5%和65.3%。


  今年6月,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了“看亚运·游杭州”城市观光全球见面礼。其中,有15条亚运会主题经典线路、5条亚残运会无障碍主题经典线路、3条水上夜游主题经典线路、13条“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和64条区、县(市)特色旅游线路。


  15条亚运主题线路包括了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和西湖文化景观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西溪、千岛湖、天目山、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等享誉全国的景区景点。3条水上夜游主题经典线路则分别是西湖夜游、运河夜游和钱塘江夜游。


  而同时发布的50个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中,既有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点,也有孙权故里龙门古镇为代表的古镇名村,还有以健康运动、生活艺术、时尚经典、文博新生和智能制造等为特色的五类体验点。


  此外,为营造浓厚的迎亚运氛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亚运宣传与国内外宣传营销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外塑形象”措施。其先后开展“5·19中国旅游日杭州宣传活动”“杭州奇妙夜”“亚运倒计时100天文旅局长打Call”等活动,并组队前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推介。同时,还举办“世界旅游联盟·杭州之夜”推介会,并赴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展文旅推介活动。


  亚运赛事热度带来即时“流量”,而从长远看,化“流量”为“留量”,才能持续为文旅发展提供新动能。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楼倻捷说,面对亚运契机,杭州文旅正在从内强行业素质、外塑文旅形象、优化产品供给、加强住宿保障、守好安全底线五个方面发力。


  江苏游客吴先生计划长假携全家赴杭州观看亚运赛事,并预定了地处杭州市中心的五洋宾馆。让他惊喜的是,点点手机就能提前办理入住登记手续。“抵达酒店我们就可以直接入住房间了,大大节省了时间。”


  这是该酒店抓住“数智杭州”机遇打造的“0秒入住系统”。五洋宾馆负责人介绍,使用该系统后,宾客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在酒店公号上进行预订、办理入住,为宾客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智慧服务。


  记者走访杭州多家酒店了解到,在提升硬件方面,一些酒店在主题花艺造景、主题美陈上下功夫,一些酒店增添洗衣、烘干等设备;在加强软性服务品质上,许多酒店提前半年就开启服务技能大赛、服务礼仪设计评比、全民学英语等工作,以期高水平做好亚运期间游客接待工作。


  浙江黄龙酒店管理集团董事长程翔说,作为亚运接待酒店,将把握亚运品牌效应,在后续经营中推出“亚运同款”系列产品,做好品牌和收益最大化。


  西湖、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也借亚运东风不断提升“颜值”与“韵味”。在西湖景区杨公堤、南山路(花港段)、苏堤及三台山路等道路,14处花卉小品、61500余盆花卉,汇聚成“一点一特色”的景观效果,营造浓厚热烈的亚运氛围;大运河(杭州段)水岸也“焕新蝶变”,从大兜路的郎朗艺术中心,到桥西的舒羽咖啡店、晓风书屋,再到小河直街的各类文艺商铺,市井生活与商业气息融合交织,呈现诗意江南的生活烟火韵味。


  瞄准“留量”的还有文旅产业行业组织。据悉,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遴选出七家骨干旅行社,组成服务保障亚运村联席小组进驻亚运村,还策划推出10条旅游线路。杭州旅行社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锦荣说,“希望通过出色的服务、良好的品质,赢得宾客信赖和好感,进一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评价一场大型赛事的盈亏,往往关注票房收入、转播权收入和赞助收入,或者说赛后的场馆如何有效利用,现在看来,文旅休闲产业也是赛事的一大后续的无形资产。”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刘慧梅教授说,杭州曾经有过“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应借助亚运会更好地把这一品牌擦得更亮。


  “办好亚运会是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和城市消费能级的重大的窗口机遇,也是全面展示文旅行业发展成果的重大舞台。”楼倻捷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文旅产业将开启“24小时营业”,为高质量服务杭州亚运会交出满分答卷。(记者 段菁菁 冯源)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