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旅游还没冷下去 听劝体旅游已经热上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02





  前不久,年轻人还在挑战特种兵式打卡旅行。如今,各大社交平台“听劝”又成为一个神秘暗号。只要报上它的名号,就有不少网友闻讯而来献上有关当地旅游的锦囊妙计。


  听劝体旅游是什么?10月31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听劝体互助式旅游火了


  “周六去太原,求当地美食,本人听劝第一人。”上周末,上海网友小豆从上海来太原旅行。上飞机前,小豆在某分享类平台发布了一条消息,向网友咨询有关太原美食的攻略。热心网友蜂拥而至,有人提醒她太原昼夜温差大,要带好衣服;有人告诉她,要住在柳巷或者长风街附近;有人给她发了长长的美食推荐……小豆本人并没有什么粉丝,但短短一个帖子,竟引来数百条评论。


  小豆所发的“听劝体”旅游笔记,是互助式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互助式旅游,简单说就是在旅行之前或者旅行中,将自己的旅游规划或是旅游当下遇到的困难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在线求助,希望其他网友为自己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某分享类平台《2023年国庆旅游报告》显示,9月15日以后,每天都会有2000人在平台上发出“旅游听劝”的笔记。有人咨询攻略指南,有人求助出行地点建议,还有人提问突发状况。平均每篇听劝笔记,都会获得43.9条热心人的帮助。不少旅游城市的本地人也亲自下场答疑,分享最地道的私藏路线。


  国庆假期过后,听劝体热度不减,不少人通过“听劝”,规划自己周末的短途旅行。小豆的这趟短期旅行,听从了网友的建议,不仅看到了美景、美食,还收获了满满的善意和感动。


  相关话题炙手可热


  山西晚报记者翻看某分享类平台的旅游攻略发现,“旅游听劝”“出游白名单”“旅游避雷”等成为站内热门话题。人们在站内分享、求助和探索自己的旅游方式,也愿意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热心建议。互助旅行不仅发生在出发前的准备,还贯穿旅游整个过程。网友张力表示,某种程度上,当下流行的互助式旅游,可以看作自由行的升级版。由“单枪匹马”的自助游,变成网友“千军万马”来相助的旅行。


  太原网友强哥告诉记者,他刚刚从新疆自驾游回来。以往,他在自驾出游前,都会提前规划,根据攻略定好详细的路线。但再好的攻略,也无法覆盖所有可能。互助式旅游就成了一种随时可以拿来翻阅的“救急指南”,且可以体验一些计划之外的偶遇和惊喜。在厌倦打卡式旅游的网友心中,仅仅依靠现成攻略的自助游仍然存在束缚和趋同。互助式旅游中的“千人千面”成了最好的选择,大家可以尽情享受那些非复制的旅行乐趣。


  “听劝”不再是个梗


  “听劝”一词,最初只是网友们在玩梗,对应的是“互联网大倔种”。人们用开玩笑的方式,劝说一些特别固执的网友。如今,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互联网社交方式。山西晚报记者在某分享类平台看到,“听劝体”笔记已蔓延到养生保健、家居家装、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从穿搭、发型到美食、减肥,甚至还出现了以听劝改造计划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视频中的素人,通过“听劝”听取网友意见,通过改变自己,最终完成蜕化。这类“养成类博主”,因为“听劝”前后的变化,甚至成为网红,收获流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银燕表示,“听劝”从劝说一些特别固执的人开始,到现在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以“劝”为表征的背后,实则是人和人的交往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听劝体”是热情的产物,其间传递出浓浓的善意,让人看到了真诚,也感受到了关怀与被关怀的温暖。另一方面,“听劝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而不仅是单方面的表达,或者是一厢情愿的传递,在互动中加强信任和增强友情,让“听劝体”不断扩大“朋友圈”。此外,寻求帮助能获得回应,并且有共同的经历与教训作为参照,使得经验的分享更有价值,这也是“听劝体”所获得的积极回馈。


  吴银燕同时表示,网络世界的“听劝”,在接受陌生人善意和关爱的同时,也应积极感知和把握网络社交的分寸与边界。(记者 郭卫艳)


  转自:山西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