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策效能 促进国内旅游实现新突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19





  今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加快恢复发展势头,针对旅游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适时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实现国内旅游发展新突破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从9个方面明确30项主要任务,旨在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加快恢复发展势头,针对旅游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升计划》适时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旅游消费规模,推动国内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


  首先,面对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而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加大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今年以来,国内旅游发展逐步恢复常态化,从五一和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旅游市场情况来看,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等关键指标均已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随着旅游市场细分化、旅游消费个性化趋势愈发显著,旅游生产、供给端需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


  《提升计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出,“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改善旅游消费体验”,积极创新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推动研学、银发、冰雪、海洋、邮轮、探险、观星、避暑避寒、城市漫步等旅游新产品的研发,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切实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完善旅游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升级和服务品质提升。这些基于当前国内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关键点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有助于加快促进旅游市场恢复发展与优质供给同频共振和互促发展。


  其次,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消费变迁,倒逼传统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自我变革,需要通过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加快促进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转型升级。长期以来,旅游业内部的部分细分领域,产品性质和类别、服务流程、商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市场、新需求,导致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提升计划》提出,“支持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引导旅行社结合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定位加快理念、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推进旅行社数字化转型、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引导星级饭店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形象,打造旅游饭店知名民族品牌;实施旅游企业培育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层次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些政策手段,有助于推动传统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旅游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华丽转身。


  再次,为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对部分旅游产业政策进行科学评估、调整。《提升计划》针对旅游业政策评估和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政策的时效性,主要针对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度。疫情期间,旅行社企业业务减少、收入降低,旅行社企业的数量却不减反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的准入门槛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度,以保证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质量。


  二是相关限制性政策内容,主要针对旅行社、星级饭店为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金融系统提供服务的相关限制性政策,要求彻底破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性障碍。


  最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细分门类多、涉及面广,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政策保障。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需要政府建立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采取有效的财政、金融、资源配置等支撑性措施,推动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升计划》在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金融支持、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数据监测分析、加强安全保障6条具体措施,可以为扩大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当前,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国内旅游是旅游业的基础,对旅游业发展起着“压舱石”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一方面,人民群众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出台《提升计划》,无疑将对推动国内旅游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特约评论员 王德刚)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