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闲暇交给艺术,正成为品质生活优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09





  这个假期,申城市民吴彦希很忙——到复兴公园一带逛“2023上海书展·思南美好书店节”;陪父母去天蟾逸夫舞台看史依弘领衔的梅派名剧《西施》;打卡全新的文艺地标北外滩友邦大剧院,欣赏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趁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闭馆调整前,观摩“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她的八天长假,大部分行程都与文化艺术有关。

  把闲暇交给艺术,正成为越来越多申城市民品质生活的优选。这一方面得益于上海文化艺术资源足够丰盛,国际性文化节展、高质量文博美术大展、国内外名家名作不断上新;另一方面源于上海持续深耕美育,润物细无声地将艺术普及、人文教育融入日常,市民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更是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记者了解到,这一目标已提前达成。截至9月底,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剧院、上海芭蕾舞团等113家单位成为“社会大美育”课堂。在它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市300余家专业艺术场馆、机构积极参与,策划开展了有主题、成系列、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6048场。

  日复一日的艺术浸润,“养”出高欣赏品味

  “在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实力的时候,自然想到的是文化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对标高端文化人才多少。”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其实,还有一项隐性要素比较难以量化但很重要,那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这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座。

  近日,应上海音乐厅2023mini音乐节之邀,著名小提琴家宁峰用3小时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本(含中场)。“像这样一场曲目集中在某一个作曲家,而且作品类型较为单一的音乐会,在全世界都极为少见,非常考验市场的接受程度和听众的素养。”令宁峰感动的是,申城这场音乐会几乎座无虚席,现场不乏带着乐谱来“上课”的青少年爱乐者。

  上海乐迷的高欣赏品味,是在日复一日艺术浸润下“养”出来的。以为期4天的mini音乐节为例,除了3场分量十足的音乐会,还配套推出了3场讲座沙龙、1场分享会、2场放映会和“自然同乐”户外市集,为的是让更多人和巴赫“相遇”。而上海大剧院的“艺术体验日”则面向市民开放内外空间,打破年龄和身高的限制,创造机会让艺术殿堂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观众可以在大剧场里看一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这样的世界顶级演出团队的公开彩排,在大堂听一场四重奏讲演音乐会,在多功能厅参与一场互动工作坊,甚至有机会深入舞台和后台区域,一探服装、道具的秘密。

  “美育拉近我们和观众的距离,也在培育未来的观众和下一代演奏者。”上海交响乐团团务委员何大耿介绍,作为全国第一家成立教育部门的职业交响乐团,该团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意识地推出公教活动,从音乐会观赏礼仪普及起步,缩短市民与高雅艺术的距离。他明显感觉到,这些年,听交响乐的观众越来越多。比如,上交音乐厅有1200多个座位,大部分演出票基本都可以售罄。何大耿说,大家听得懂,逐渐喜欢上交响乐,才会走进音乐厅欣赏。因此,参与“社会大美育”,专业机构也是受益者。该团持续推出线上导赏课“有准备的聆听”,邀请知名乐评人、音乐家提炼赏析要点,方便观众在观演前做好功课,提升欣赏体验。

  灵活多样的美育形式,覆盖不同人群需求

  以多样化的美育形式满足不同年龄、背景、兴趣的人群需求,正成为上海专业艺术场馆、机构的自觉。

  上海博物馆眼下正忙着往即将开放的东馆搬迁文物及布展,但近期依旧挤出时间举办了一场面向听力障碍群体的美育活动,邀请来自上海市第四聋校的学生们在周一闭馆日体验无障碍导览讲解和非遗古籍装帧技艺。今年以来,该馆共举办超过200场“社会大美育”活动,包括讲座、导赏、工作坊等,覆盖了老年、青少年以及残障人士等各类群体。“享受美是每个人的追求。博物馆不仅是提升认知、增长智慧、以史增信的大学校,同时也是接受美育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博物馆人应该力所能及地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与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

  几乎每一个“社会大美育”课堂都有自己独具个性的品牌美育项目。中华艺术宫打造的“美术馆现场教学课”,以馆校联动、共同策划的创新合作模式,设计出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需求的课程。项目启动至今,共有来自虹口、黄浦、静安、浦东、闵行五个区的68批次、3298人次学生走进馆内上课。“希望未来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来我们这里上一节美术课。”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副馆长王一川透露,该馆计划在年底举办相关成果展,将学生作品摆放在展厅显眼处。

  西岸美术馆一楼中庭,一面贴满自画像的主题墙引人注目。这是该馆配合展览“肖像的映象——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三)”推出的美育活动,邀请观众对镜自画,共创一个多彩群像装置。西岸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吴睿明介绍,该馆打造了“书架”“椅子”“实验台”三个系列品牌美育。“书架”项目重在交流,“椅子”项目主打专业人士传递知识,“实验台”项目则强调与参与者“共创”实践。主题墙即为“实验台”项目。最近一段时间,该馆每周邀请周边社区老人走进馆内打卡当代艺术的活动也颇受欢迎,参与的观众中年龄最长者90岁。

  邀请市民走进来的同时,诸多场馆主动走出去,将美育送到社区、学校、商务楼宇、公共空间等,用艺术点亮城市的各个角落,打造无界课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馆藏文物及精品送进徐家汇和南京东路地铁站,让人们在交通枢纽中邂逅城市历史,感受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持续开展“建筑行走”漫步系列活动,带领观众在City Walk中实地感受和理解艺术……

  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跨界共融,让美的教育兼具深度与活力。今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歌剧院携手探索“大阅读”与“音乐+”的融合,深挖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领域的密切关联,联合推出“诗乐书画·艺术沙龙”系列活动;结合保利演艺引进美国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破晓·未来》剧目,邀请艺术家在图书馆导赏;在浙江歌舞团来沪演出《良渚》之际,请来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良渚博物馆策划人高蒙河教授与舞剧主创展开对谈。

  “虽然提前完成了今年的既定目标,但‘社会大美育’还将继续,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希望在“社会大美育计划”的牵引下,统筹和鼓励更多专业艺术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格局,使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市民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也为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亚洲演艺之都培育更广泛的观众群和“朋友圈”。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