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日益加剧 车企新势力淘汰赛加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19





  日前,与“蔚小理”同一批次宣布跨界造车的奇点汽车,随着破产清算的消息重回大众视野。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奇点汽车共涉30笔职工债权,总额达601.3万元。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法院于6月30日受理奇点汽车研发中心债权人破产清算申请。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14年起实现快速发展,造车新势力企业随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车市竞争日益加剧,不少新势力被逼到悬崖边缘,行业淘汰赛已进入生死局。


  多家新势力陷入困局


  近年来,已有多家造车新势力被淹没在造车浪潮中,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赛麟汽车等。进入2023年,新势力阵营洗牌再次加剧。除奇点汽车外,恒大、爱驰、雷丁、威马汽车等车企也陷入危机。


  作为曾经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上半年频频被爆出资金链紧张、工厂停摆、门店关闭等负面消息。8月,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再次引发外界对威马汽车的担忧。据了解,星晖新能源由威马汽车全资持股,近期威马汽车所持该公司60亿股权已被冻结。


  此外,近日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绍兴市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6月,拜腾汽车两家关联公司新增被法院立案破产清算事项;5月,昔日“老头乐”霸主雷丁汽车向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电车人产业平台创始人马前程分析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是正常的淘汰机制。从2018年起,每年都会有一批新造车企业淘汰出局。一些新势力虽然今年才宣布破产,但其实早就已经停止运营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蓝海变为红海,弱势车企被市场淘汰将会成为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常态。”


  主攻优势细分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车企新势力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和资源,难以在竞争中存活。


  “车企想进一步提振销量,关键在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是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说。


  近年来一众传统车企加快新能源转型并小有起色,在逐步压缩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传统车企具有规模体量优势,年销量基本都在百万量级以上,并且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工艺、供应链、销售服务等造车体系非常完善,试错成本较低,即便一款车卖得不好,还可以快速以相对低成本推出新车型,持续跟踪、迭代产品,这是它们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马前程指出。


  实际上,部分一线造车新势力的造车理念上超过传统车企,且更重视用户需求。“可以说,新势力比传统车企更懂用户。大多数传统车企的用户运营部门属于新建的平行部门,对于用户提出来的要求,很难调动各方资源予以应对。”马前程说。


  马前程建议:“新势力要在某一细分领域站稳脚跟,比如提起'奶爸车',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理想。如果一家车企做的车型太多、太杂,客户人群过于混乱,资源也会过于分散。新势力一定要在主攻的细分市场中快速建立根据地,并且达到一定的销量规模、得到用户偏爱和认可,在此基础上再找机会拓展其他市场。”


  市场充满变数


  业内有观点指出,当下“PPT造车时代”已成为过去式,市场淘汰赛进入新阶段,而销量是唯一的船票。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方式,今年以来理想汽车成绩斐然,数月蝉联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这是否意味着理想汽车已成功“上岸”?


  “只能说当下理想的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汽车产品有生命周期,一般一款车型热销时间会持续2-3年。早些年,奇瑞、吉利、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也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一直领先。”在马前程看来,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不存在一家品牌持续“稳赢”的情况。


  “今年是新能源车市剧烈变化的一年。即便是销量表现良好的企业,后续能够维持多久也是未知数。从市场周期来看,只要不是销量连续两年大滑坡,就还有改变的机会,目前市场格局远未固定。”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


  “想成为真正的汽车巨头,肯定要做到500万辆甚至千万量级。冲刺的过程中,谁会最终领先还不确定。比如,比亚迪今年若能顺利达成300万辆年销目标,将和其他企业进一步拉开差距,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变数。”马前程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仍在持续变革,比如三电系统还在迭代,智能驾驶的终极形态也没有确定。另外,华为、小米等产业巨头企业也在持续发力造车中,市场竞争格局仍然充满变数。”(记者 姚美娇)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