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发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名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2-30





  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策部署,近期,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启动开展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和有效机制。


  我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百企示范为引领,以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工厂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着力促进我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顺应产业变革重组大势 明确融合试点目标方向


  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把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最重大的任务、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先进制造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去年达到45%左右,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稳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活跃,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导向正当其时,同时也具备先行先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可以说,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息息相关,是我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省的关键之举,对于顺应国家和省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月,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顶层设计方案,并且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城市、产业园区,开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在广泛调研、积极酝酿的基础上,省发展改革委迅速学习领会国家最新政策精神,有序组织实施《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四季度集中前往基层各地开展的江苏服务“送政策、促融合、抓落实”现场推进系列活动,精心指导各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对“两业”融合发展进行政策宣贯、深入摸底和广泛发动,引导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确立“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创新跨界融合模式、制定融合发展举措、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在试点单位自主编制试点方案,在各地精心遴选、推荐申报的基础上,全省研究确定了123家龙头骨干企业、21家产业集群和15家集聚区域作为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围绕重点打造的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要求,本次试点期望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程度明显加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促进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培育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在“扬先进制造之长、显现代服务之优、创江苏经济之特”的实践中,形成一批重要成果,积累“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宝贵经验。


  彰显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  探索深度融合新业态新路径


  本次试点分为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三种类型,重点围绕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部分服务业制造化领域开展,融合模式主要涵盖高端科技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融资租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


  通过龙头骨干企业试点积极构建产业链双向融合互动机制,首先将大力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次试点面向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江苏均有良好的优势基础,入选试点的龙头骨干企业也实力雄厚,其中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行业有13家企业,高端纺织有17家企业,高端装备有12家,这三大特色制造业的试点龙头企业数就占了企业试点的三分之一以上。试点工作致力于加速制造企业从产品生产商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如江苏永鼎“一带一路”国家电力及通信传输系统总集成总承包融合试点,将以“设计—制造—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方式,开展电力及通信传输网总承包服务,输出中国产品及电网技术标准、积极践行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试点还着力深化服务业制造化程度,属于服务业制造化类型的龙头骨干企业15家,例如,其中孩子王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母婴童产业供应链深度创新融合试点,将有效整合国内优质母婴童供应链资源,以孩子王为牵头试点建设单位,联合上游制造企业以及物流服务企业,通过成立集中采购公司、开发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区域仓储配送中心、开通共享服务中心等手段,打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相关供应链资源,实现母婴童产业的供应链深度融合。


  着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用户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为可能,改变了原来被动接受产品的状态,而针对个别消费者特定时间的消费,生产方式也需要改变,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应运而生。如南京我乐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定制化家居设计制造融合试点,为实现客户对橱柜、衣柜独一无二的非标定制产品的需求,在公司原有信息化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打通销售、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全套环节,实现研发、营销B2B、供应链、精益制造、条码管理、财务核算系统一体化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并通过系统一体化的协同管控平台,打通企业产品服务的数据贯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支持融合载体平台建设 鼓励区域融合集聚模式创新


  通过产业集群试点放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能级,提升综合竞争优势。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的常熟服装城“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将以30多年历史、超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通过搭建服务制造支撑融合平台,面向区域内服装制造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品牌培育、设计研发、智能制造等服务,对各类服装制造资源、市场资源、研发资源、产业数据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带动服装制造产业和服装市场开展柔性化改造,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提升区域产业链协作共享能力。通过云企供应链、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产学研协同创新、智慧商城管理系统集成,打通服装产业链的信息流,服务常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广大企业提供一站式区域制造业综合服务,实现服装产业链的有效闭环。扬州市发展改革委的扬州市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融合试点,立足于挖掘和整合全市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龙头企业和面向电力装备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尤其是通过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化运营等信息化手段,重点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全周期智能化管理、高精端零部件的检验检测、基于大数据应用产品采购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企业、园区和集群间的合作模式,抢抓智能制造发展机遇、“两业融合”发展政策红利,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能。


  面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产业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本次试点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显著、开放共享的“两业”深度融合集聚发展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张家港市提出,将全市域整体纳入“两业”深度融合试点范围,以冶金、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重点,重点打造若干个“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培育形成“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标杆企业20家以上,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5%左右,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样板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立足于园区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医药研发CRO等业务,拓展现代物流、医疗大数据、公共平台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各类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现代供应链等全产业链服务。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围绕现代纺织、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三大主导制造业领域,将大力推动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专业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飞跃发展,构筑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融合生态,促进开发区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高效协同导向 建立健全试点机制保障


  “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省发改委作为推进全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的牵头部门,将认真履行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创新高效协同的“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机制。下一步,将把“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作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对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试点单位实行滚动管理,做好评估结果通报、督促整改、检查指导等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试点的具体指导,要充分立足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找准本地“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和现实路径,建立健全专项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手段,明确责任分工,研究解决试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试点相关保障措施,协调各方加大对试点单位的支持力度,及时反映试点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对举措和建议,适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各地要建立健全试点绩效评价机制,按要求负责定期对本地试点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各试点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组织骨干力量、明确工作职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两业”深度融合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和试点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方案,优化试点举措,夯实试点保障,不断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创新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按照年度认真制定试点实施计划,明确试点工作责任人和专门团队,切实确保任务分解落实,积极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做好信息上报和总结推广。


  在政策保障方面,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和政策措施向试点工作聚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理顺统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两业”深度融合的要素支撑,支持试点单位探索可行模式路径,营造有利于“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苏服宣)


  更多产业经济信息资讯,马上到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http://www.cinic.org.cn/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青岛同济人风采——韩杰:匠心倾情建筑  探路智慧城市 青岛同济人风采——韩杰:匠心倾情建筑 探路智慧城市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