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每年参与群众超过9000万人次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05





  ——市场监管总局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2019年全国“质量月”活动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共14个部门,以“共创中国质量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共同部署开展2019年全国“质量月”活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把质量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推动质量提升的重大政策措施,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我国“质量月”活动持续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相关政府部门统一部署,以企业为主力军,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月”活动模式。每年参加“质量月”活动企业超过50万家。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我国很多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积极组织广大企业和群众投入到全国“质量月”活动中。
 
  日前,中国质量协会在北京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推进暨中国质量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会上还举行了质量诚信暨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据悉,中国质量协会成立40年来,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全国“质量月”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质量协会贾福兴会长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质量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全面提升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以下简称质检协会)作为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和质量专业社团机构,自2004年开始就连续多年在全国“质量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全国“质量月”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因为具备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组织发动深入、企业参与积极、社会各界互动性强、媒体舆论报道广泛等特点,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已经成为全国“质量月”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活动之一。
 
  另据记者了解,经过全社会多年的努力,社会上“质量第一”意识渐成风尚。据统计,全国“质量月”期间,每年一线职工参加超过3000万人次,参与群众超过9000万人次。
 
  种种实践证明,全国“质量月”活动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动我国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年“质量月”活动以“共创中国质量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就是要在全国上下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回顾新中国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各部门、各行业、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进一步激发质量创新动力,释放质量提升活力,共同推动质量强国建设事业。
 
  2019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坚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把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质量月”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质量月”活动,一方面是着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行动、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特种设备重点生产单位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交通运输产品质量“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监督抽查、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等,通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质量问题,促进消费环境改善,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另一方面是着力推动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开放日”活动、“计量精准服务民营企业行”活动、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公共品牌提升行动、A级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月活动、中央企业卓越绩效管理培训活动等,通过推动各地、各行业狠抓质量提升,促进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