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品牌建设上台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27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竞争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品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如何科学优化与完善我国的品牌建设,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象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了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此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着力推动品牌建设,并围绕如何提升品牌建设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了明确部署。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品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中国企业的实力和潜力相比,中国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多措并举,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推动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首先,以质量促品牌、用品牌强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内核,一个优质的品牌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基础之上的。同时,品牌是质量的载体。企业要开拓市场、提升用户黏性、增强盈利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优势品牌的持久性打造。品牌的含金量提升了,才能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因此,应精准把握好品牌和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二者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通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品牌发展长效机制的双重保障,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积极探索自主品牌建设新路径。


  其次,以科创优品牌、用品牌壮科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要真正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与引领力,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此,要增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全流程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促进产品的更新迭代,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的质量优势。


  再次,以企业造品牌、用品牌扶企业。企业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体。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市场需求以及国内外资源优势,优化布局,明确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推动其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开放合作的思维,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助力质量提升的良好生态。


  最后,以形象“润”品牌、用品牌展形象。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对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这是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需要。通过讲好故事,可以增强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这也是展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要用鲜活具体的案例和细节呈现中国品牌在科技创新、质量提升、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而不是用空泛笼统的概念和原则来解释中国品牌的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要用多元开放的渠道让各国受众与中国品牌互动交流,而不是用单一僵化的方式来传播中国品牌的形象和意义,从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地位。 (作者:惠东坡)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工信部发布做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通知

    工信部发布做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通知

    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首先要推动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严格履行质量法律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质量职责并严格考核,增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2019-04-09
  • 中国品牌建设需要“三管齐下”

    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对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品牌的定位、培育、发展路径、传播与保护等加强系统研究;制定品牌发展专项规划,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机构,增强中国品牌在国际评价中的话语权。
    2019-06-10
  • 品牌建设需要久久为功 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服务首批60家左右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得一批中国民族品牌能够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9日在出席“5•10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19-05-20
  • 政府做什么?企业怎么做?权威专家支招儿新时代品牌建设

    政府做什么?企业怎么做?权威专家支招儿新时代品牌建设

     “在速变、多元化、不确定的时代,政府挑企业培养是非常困难。”江小涓认为,在品牌内容和类型极为丰富、品牌迭代速度快的时代,企业是品牌创造的主体。
    2020-05-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