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所不及的智能 华为生态“军团式”转身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30





  2019年,人工智能具备了满足深层需求的可能性,也催生了指数级增长的应用场景。通过视频识别及早发现多种煤矿下的安全风险,判断天气、根据太阳位置调整太阳能板角度提高发电效率,结合5G网络实现无人巡检,超高速抓拍,人脸签到……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9"的主展厅中,华为与其生态伙伴展示了AI在制造业、电力、医疗、教育、互联网、能源等近20个行业的智能应用,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智慧岛"。而本次生态大会,华为想说的,正是面向未来AI时代,生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又该如何借助AI提高生产和合作效率。
 
  说不清的技术与说得清的价值体验
 
  根据Gartner的分析报告,2011年到2018年中国的ICT硬件投资年化增长达到15%,华为与其生态伙伴共享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红利,但Gartner对未来中国ICT硬件市场的预期并不乐观,2019年到2022年的硬件年化增长仅为2%。
 
  "计算和存储的价格每天都在下降,单独卖一个产品想维持高价格越来越困难,这不仅体现在硬件上,也体现在软件上。"东软董事长刘积仁说,"因为技术的复杂度让客户越来越难以清楚地表达他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他越来越难以清楚地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而客户的体验在变化,现在客户很难说买一个区块链产品,他很可能说想建立一种信任的机制,他们从应用的角度提出要求。"
 
  这种应用需求正在推动新型ICT支出的快速增长。根据IDC的报告,随着数字化转型,从2017年至2019年,全球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ICT支出2年内增长42%,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表示,这不仅对于华为,对所有合作伙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IDC咨询报告也显示:到2022年,全球GDP的60%以上将来源于数字化,云与AI也将扩展到边缘,25%的终端设备和系统将执行AI算法。
 
  "人工智能催生了指数级增长的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分工更细化,也改变了用户的关注点。"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华为生态大学校长杨文池说,"用户从关注ICT基础能力到关注ICT创新,更关注应用场景创造的业务价值。由此,用户也不会单纯为服务器、存储等产品的技术性能买单,而只会为业务价值付费。 "
 
  杨文池认为,固态的解决方案形态,不能满足用户快速变化的动态需求;原有一板一眼的生态合作模式,也不可能充分满足用户灵活多样快速迭代的需求。最终客户的需求变化,倒逼整个平台和生态能力的升级,使得整个生态中的合作伙伴种类更丰富了,进而倒逼华为的平台支撑能力变得更强。
 
  提供普惠AI 构建数字中国底座
 
  自2011年华为企业业务BG成立以来,华为生态蔚然成林。2018年,华为在中国出现了中建材和神州数码2个百亿元合作伙伴,过亿元的合作伙伴数量达到106家;2018年,华为与700多家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900多个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覆盖交通、电力、园区、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华为的云生态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云伙伴的数量增长近1倍,从1800家增长到3500多家,开发者的数量增长了20倍,在线付费用户数增长了15倍。
 
  阎力大表示,正是得益于生态的快速发展,华为企业业务迅速增长,2018年全球收入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平均年增长40%;中国的企业业务收入也突破5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我们看到,当前绝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还停留在CRM、ERP等管理数据的价值挖掘上,而这部分数据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仅占企业数据总量的10%,就像我们熟知的冰山模型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冰山之下,90%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系统,真正的数字化就是要改变生产系统(OT),把物理世界数字化,再把生产数据与管理数据相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业务价值。"阎力大说,"如何把物理世界数字化,这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真正挑战。"
 
  2018年,华为在苏州金鸡湖召开了企业业务的第二次战略务虚会议,明确了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是重大战略机遇,并且对企业业务提出了新的定位,开启了企业业务的2.0阶段。阎力大说,华为企业业务的新定位就是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并通过数字平台协同融合各种新ICT,构建数字世界的底座,在中国,就是数字中国的底座,支撑客户的数字化转型。
 
  阎力大说,华为打造的数字化底座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是Cloud Only,基于数字化底座打造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是长在云上的,所有云要遵循"5同"原则,即同架构、同API、同体验、同服务、同生态。以实现应用软件上云时,一次开发,一次对接,多云部署。二是全栈全场景普惠AI,华为在多个场合提到普惠AI的目标,即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AI,将AI拉下"神坛",打造无处不在的AI。三是安全和可信。
 
  如何将AI拉下"神坛"?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说,AI应用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是算力极大增强和行业数字化不断深入,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当下,AI科技更加普惠,通过华为云的大规格分布式训练系统,P级甚至E级算力也唾手可得, 算力充裕而且经济。
 
  同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利用AI提升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例如德邦快递使用13000路摄像头来检视快递员是否暴力装卸货,之前使用人工观看视频至少需要400人以上。2018年全国焦炭产能4.38亿吨, 通过AI自动学习高维参数,质量预测精度超过95%。在交通领域,华为云通过交通智能体,与北京市交管局的合作使上地三街车流主方向平均延误下降15.2%,平均车速提升15%。
 
  郑叶来说:"AI落地各行业,只有大脑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各行业已有的信息化应用、行业领域知识和各行业数字触角,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体,即行业智慧+智慧大脑+智能边缘+端侧感知。"
 
  军团型生态从合作走向协同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说,业界对ICT生态有很多种定义,但归结起来其实可以分为三类:抱团取暖的企鹅型,短期合作的游侠型和罗马方阵式的军团型。
 
  华为一直推崇罗马军团式的生态--单兵要求没有游侠那么高,但个体技术和分工明确,罗马军团强大的关键还在于有着完整的组织系统、指挥系统、后勤系统等,能够在统一协调下,确保各成员行动一致、目标一致,应对不同战场环境并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协同和应变能力是持续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基础。
 
  "无论生态建设者还是生态参与者,都需要更高效、更智能的生态合作模式来支撑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聚合与价值的倍增,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杨文池说,"有鉴于此,我们的战略已经从'平台+生态',演进为'平台+AI+生态',华为希望通过AI技术加持于平台,基于应用场景形成新型生态合作关系,与生态伙伴实现更高效的生态协同。"
 
  杨文池认为要实现生态协同,还面临三个挑战:是继续满足基于商业利益的浅层合作,还是更进一步,从战略协同层面加深合作;是继续基于做成单个项目匹配资金、技术等资源,还是基于做大产业蛋糕,建立一种互信互利的资源共享机制;是继续从短期商业变现出发培养人才,还是面向AI的行业应用,打造支撑整个生态体系长久发展的人才供应链。
 
  "华为提出'四个主动、三个协同',主动开放生态、主动让利伙伴、主动统筹资源、主动培养人才。"杨文池说,"在2019年通过各类伙伴差异化的政策、资源投入、强化生态运营等,帮助华为生态圈实现战略协同、资源协同和能力协同。"
 
  具体措施除了降低激励政策门槛、扩大激励范围、加大激励投入等方式之外,2019年,华为引入民生银行、投资机构等投融资伙伴,提供资金支持。
 
  蔡英华说,针对AI时代的生态,我们做了四件"小事"。一是打造国内第一个ICT行业的全周期人才供应链,以华为生态大学为平台,计划投入超过10亿元,联手超过300家高校来一起实施这个计划。预计在未来两年通过华为培养计划并获得认证的人工智能人才将超过万人,而通过华为生态大学、合作高校、网课等渠道受到专业AI培训的人才可达到10万人。
 
  二是推出解决方案伙伴计划。提供"三驾马车":数字平台、OpenLab、Marketplace,从联合方案开发、验证、发布、上市到销售提供全流程的业务支持,可以让大家一起更容易的打造贴近客户业务需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三是推行服务伙伴能力提升计划。华为聚焦于顶层设计、项目管理、集成验证、全栈云运营等能力;服务伙伴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聚焦在构建ICT基础设施服务、共享交换、数据治理、IOC等场景化服务能力上,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体。未来3年规划了超过3亿元的资金用于激励和赋能,希望可以利用2~3年的时间培养行解集成项目管理、行业云&大数据工程师超过2000人,基本满足未来约80%项目的需求。
 
  四是通过企业e+实现激励60秒计划,将传统需要40天时间的激励发放缩短到60秒。
 
  生态伙伴站在巨人肩膀上做AI+
 
  作为华为的合作伙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流浪地球》的特效合作方韩国Macrograph公司CEO Lee Inho说:"在2018年为《红海行动》做特效时,需要通过300台自有设备,每帧渲染时间20分钟;而到了2019年的《流浪地球》,通过华为云计算平台,每帧的渲染时间降低到了5分钟,平均待机时间也从60分钟降低到15分钟,同样的费用,达到了4倍的效果。"
 
  神州数码副总裁关旭星说:"我们站在了华为的风口上,如果我们维持与华为的当量,2018年我们自然就在增长,我们与华为在2018年共同发布了智慧物联网方案,希望2019年在已经完成的0和1的基础工作上,与华为共同见证生态的力量,把业务做大做强。"
 
  太极计算机公司总裁吕翊说:"现在企业要针对外部市场与技术的变化做出决策,容你去响应客户需求的时间真的是被压缩得很短,另外从空间上来看又被拉伸了,空间的拉伸意味着原来的传统IT行业的ISV友商,逐渐因为数字化进程带来活力之后,从我们的甲方转身加入到这个生态体系中。"
 
  郑州郑大信息技术副总经理周杰说:"华为云全栈全系列全产品线的生态是其他任何一家所不具备的。华为不做应用研发,而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也就是说华为是有边界的,不与合作伙伴争利,华为只取合作利润的1%,这也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华为长期合作的原因之一。"
 
  东华软件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向东说:"我们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AI+的应用软件,做我的行业应用。"(记者 刘晶)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兴通讯、华为公司位居全球PCT国际申请量前两位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16年全球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申请情况。报告显示,中国的PCT国际申请量增长了44 7%,中兴通讯以4123件已公开PCT国际申请量排名第一,华为公司以3692件国际申请紧随其后。
    2017-04-17
  • 华为联合KUKA展示5G工业机器人

    现场通过基于5G技术的验证原型机演示了两个机械臂演奏架子鼓。在音乐的伴奏下,两个机械臂通过极具几何美感的舞蹈动作以及完全落在节拍里的鼓点,体现了无线网络下在超低时延下的实时信息交互以及精准的时钟同步。
    2017-04-20
  • 广汽和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迎合大数据时代变革

    广汽和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迎合大数据时代变革

    6月21日,在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的广汽中心,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企业管理、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智能驾驶、新能源和国际化业务拓展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以共同推动双方...
    2017-06-25
  • 中国联通携手华为打造首个5G高、低频外场基地

    日前,由中国联通与华为在上海金桥联合构建的5G外场实验基地,完成了5G高、低频区域连片部署,打造了联通首个5G高(3 5GHz)、低频段(1 8GHz)双频试验场景
    2017-07-05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