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支持自由贸易、WTO改革促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29





  “步履蹒跚”的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未来走向是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3月28日上午的开幕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旨演讲中提及世界经济时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动能减弱,形势扑朔迷离。作为应对,他提出各国要互利共赢。李克强同时强调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并表示支持世贸组织(WTO)改革。


  世界经济动能减弱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表示,当前世界经济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呈现动能减弱、增速放缓态势,形势扑朔迷离,市场信心不稳。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但也不应悲观失望,世界经济中还有很多积极因素。


  在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举行的“世界经济展望2019: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论坛上,参会嘉宾们对世界经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IMF副总裁张涛认为,全球可能会面临一种金融政策上的收紧,若以一种急剧的方式来实现收紧的话,可能会使得全球经济增长减少0.75%。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尽管美联储近期已透露今年不再升息和9月份停止缩减资产负债,但美国整体货币政策仍处于利率中性的道路上,这是否意味着其货币政策未来会出现逆转、又重返宽松,而这对全球经济、资产价格、大宗商品走势、发展中国家债务等方面的影响都必须加以关注。


  事实上,上周美联储3月利率决议公布后,美国3月期国债收益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倒挂,本周以来,倒挂程度扩大至10个基点,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5个月新低2.34%。


  美债倒挂通常被视为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风险的最准确信号,也因此,令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再起。


  博鳌轮期间,参会嘉宾对于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表达了担忧。


  IMF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时就曾指出,贸易紧张局势仍是经济前景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


  而目前,已有多种数据表明,全球贸易额主要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急速下降。


  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本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的3个月内,全球国际贸易动量移动平均指数下跌1.8%,创2009年5月以来最大跌幅。IHS Markit今年1月对40多个国家总计1.35万家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新出口订单连续5个月下滑,降幅为2016年5月以来最大。WTO编纂的世界商品贸易季度领先指标跌至了9年来的最低水平。反映全球贸易的指标波罗的海指数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支持自由贸易和WTO改革


  李克强指出,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等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各方应共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寻求互利合作的双赢、多赢之道,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协调的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信心、增添力量。


  他还表示,各方应携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倡导自由贸易,同样主张公平贸易。


  此外,李克强还强调,各方应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不能另起炉灶,也不是只服务于少数国家的利益,应寻求最大公约数。


  他称,中国支持改革WTO,但其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必须坚持。


  在此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也曾表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多边主义、对话合作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开放、创新是世界经济和全球化持续前行的不二选择。


  对于WTO改革,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3月27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WTO改革”分论坛上曾表示,“改革要达成一致的前提条件,即大多数的国家还是支持多边主义。”


  他称,“如果一两个大的经济体还是坚持采用单边主义的做法,签署很多的双边自贸协定,把它作为未来贸易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的话,WTO的改革就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周小川还表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改革还需要有第二套或第三套计划。同时,还需要达成一些妥协。如果改革不是非常成功的话,还需要有一套办法来支持这个自由贸易的体系,并且遏制住保护主义。


  IMF总裁拉加德在去年博鳌论坛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IMF支持由贸易带来的繁荣、发展和稳定,IMF希望贸易摩擦能够在冲突双方之间得到公平的协商,从而使得贸易能够继续成为增长的主要引擎,成为科技分享的主要助推器。她还表示,“如果所涉及问题在WTO体系的管辖范围内,需要通过WTO的争议解决机制解决。”(后歆桐)


  转自:第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