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加大激励力度、赋予更大自主权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吹响冲锋号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4





  9月2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杭州召开“科改示范行动”现场推进会。中电海康、中冶京诚、天辰公司、太钢精带、烽火电子等五家“科改示范企业”相关负责人详解实施“科改示范行动”路线图。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把“科改示范行动”作为重要突破口,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今年4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 “科改示范行动”,选取了200余户国有科技型企业,以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翁杰明表示,“科改示范企业”要成为“种子”,茁壮成长,更好发挥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成为“领头雁”,率先探索,更好发挥在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成为“尖兵”,攻城拔寨,更好发挥在破解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商业一类科技型企业

  要充分释放更大比例股权

  翁杰明指出,各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要积极稳妥分层分类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商业一类的科技型企业,要充分释放更大比例的股权,支持引入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非国有资本,鼓励发挥积极股东作用;支持引入科技协同性强,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建立创新联合体的战略投资者,达到改革创新“1+1>2”的成效。

  赋予“科改示范企业”

  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翁杰明指出,各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要赋予“科改示范企业”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对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差异化管控模式,特别要注意防止企业集团总部职能部门成为制约改革的“中梗阻”。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制定尽责合规免责事项清单,对程序合规的投资、混改、重组、资产交易等产生的正常损失,按商业原则公平判断是非,以较长周期客观综合评价功过。

  确保2020年底前

  率先实现经理层任期制

  翁杰明强调,要确保“科改示范企业”于2020年底前率先实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率先全面推行用工市场化。

  要逐一梳理评估“科改示范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必要性、可行性,选择合适的激励工具,针对高管人员、科研人员、技术骨干等不同群体,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要在考核约束上更加侧重创新导向,不宜“一刀切”式套用国资委对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而应更加侧重对科技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市值(估值)提升等方面的考核。

  中电海康集团

  将持续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中电海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宗年表示,目前,海康集团各主要业务单元发展良好,已经上市和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控股企业将近10家,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该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探索创新以有效激励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潜能。一是持续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二是探索建立创新业务跟投机制。2020年开始,跟投机制在中电海康范围内开始推广。三是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四是营造尊重企业家、信任企业家、崇尚企业家的文化氛围。

  同时,通过积极争取集团公司“一企一策”授权以及入选“科改示范行动”,为在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上先行一步创造更好的条件。如争取授权组建“海康系”基金,给予企业家更多调配资源的手段。

  烽火电子

  创新实施激励“组合拳”

  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涛表示,紧抓“科改示范行动”历史机遇,聚焦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创新实施激励“组合拳”,吸引、培育和稳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带动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是大力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二是大力实施模拟岗位分红激励计划,实施增量分享。激励分享金额可达增量利润的30%,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剂。三是大力实施超额利润分享计划。实施阶梯式超额利润分享。达到利润目标分享30%,超出目标部分分享70%,三年预期分享额度至少900万元,人均最低16万元。激励实施第一年,应急通信业务收入增幅达50%,利润增幅达18%,激励人员留用率达100%。

  此外,据了解,中冶京诚已建立起“基础攻关+市场导向”的科技研发体系;天辰公司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支撑“技术+实业”一体化发展;太钢精带多管齐下完善市场化激励体系,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功研发出“手撕钢”、笔尖钢等高精尖特产品。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