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量十四年来首次下降 煤企脱困难度仍然较大


作者:赵坤    时间:2015-01-30





  “在煤炭市场需求不旺、产能建设超前、进口规模依然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4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库存增加,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随着国家煤炭行业相关脱困政策措施的实施,2014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在1月23日举行的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减发、欠发工资问题突出。”

  全年产量同比减少2.5%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5.2亿吨,同比下降2.1%。预计全年产量同比减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全年铁路发运煤炭22.9亿吨,同比减少3044万吨,下降1.3%。库存方面,2014年年末,煤炭企业存煤约8700万吨,比年初增长2.6%;重点发电企业存煤9455万吨,比年初增加1409万吨,增长17.1%,可用24天。进出口方面,2014年全年全国进口29122万吨,同比减少3580万吨,下降10.9%;出口574万吨,减少177万吨,下降23.5%;净进口2.85亿吨,减少3400万吨,下降10.7%。

  而在价格方面,煤炭市场价格经历了年初的大幅下滑,10月份以后小幅回升的过程。从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变化看,由年初的161.8点下降到10月10日的136.2点(年内最低点),之后小幅回升至年末的137.8点,比年内低点回升1.6点,但比年初下降24点。

  动力煤价格方面,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年末山西北部大同地区上站价375~385元/吨,同比下降65~70元/吨;秦皇岛港平仓价510~520元/吨,下降120元/吨;广州港提货价为575~585元/吨,下降140元/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全年平均为523元/吨,下降66元/吨。

  连续四年净进口量超2亿吨

  据了解,2014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4万亿元,同比下降6.6%;企业利润1104.5亿元,同比减少871.9亿元,下降44.4%,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4.2%;亏损企业亏损额683亿元,同比增长61.6%;企业亏损面70%以上。

  11月末,企业应收账款3872亿元,同比增长12.8%。大部分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减发、欠发工资问题突出。

  对于目前煤炭行业运行低迷的形势,姜智敏表示,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我国的煤炭需求逐渐减少,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增幅下降。根据主要耗煤产品产量测算,电力、钢铁、建材三个行业耗煤同比下降3.4%、1.4%、1.1%。”据相关机构预测,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9.8%提升至11.1%,煤炭比重从66%下降到64.2%。

  此外,目前,煤炭产能超前问题仍然突出。据了解,2006年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27万亿元。截至2013年底,累计新增产能26亿吨,在建产能超过11亿吨,产能释放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同时,煤炭进口规模依然保持高位。

  2014年,受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价大幅下降的影响,我国煤炭进口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的8%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煤炭行业发展困难的加深,一些深层次矛盾已逐渐显现。

  “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掩盖了煤炭行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经济下行,这些矛盾逐步显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发展困难的加深,矛盾将更加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煤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只有4706小时,比上年减少了314小时。“虽然去年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较大,但这不会对今年的煤炭消费有太大影响。”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表示,今年煤炭消费将会保持稳定。“有机构预测今年电力消费将增长5.5%,比2014年实际增幅增加两个百分点,所以,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对煤炭消费的影响会有,但不会太大。”在一系列煤炭脱困政策的持续发力下,近期煤炭市场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产量无序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煤炭价格小幅回升。然而,当前煤炭需求增长乏力,进口煤总量较大,存煤居高不下,煤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煤炭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

  要实现“煤价不下跌,库存不上升,货款拖欠不增加”的脱困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姜智敏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也将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与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增强期和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期,煤炭行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转型,以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记者 赵坤)

来源:中电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